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和古希腊“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相比,主要不同是: A. 东西方文化的类型不同 B. 对人性的认识有本质的不同 C. 服务对象不同 D. 时代背景不同
|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 A. 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B. 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C. 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D. 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
|
宋代建筑大量采用了以白墙黑瓦为主体的艺术形式,绘画常采用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形式,妇女服饰“惟务洁净,不可异众”。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风俗画的流行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理学的影响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
|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 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
|
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 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 B. 成为封建统治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
|
宋代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 A. 重建上古宗法制度 B. 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C. 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 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
|
唐朝禅宗大师惠能有一首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列与该诗思想一致的是 A.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 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 士人官僚的“规谏” D. 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
|
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 课程设置多样化 B.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 向社会下层扩展 D. 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