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学化学常见元素原子结构及性质如表所示
(1)A原子中的电子占有______个轨道,最外层有______种不同运动状态的电子。这五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2)E与D可以按原子个数比2:1、1:1形成两种化合物X、Y,区别X、Y这两种物质的实验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与C组成的两种化合物M、N,所含电子数分别与X、Y相等,M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N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 (3)C与D都是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用一个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说明两种单质的氧化性强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A、B的单质用导线连接后插入NaOH溶液中可形成原电池,你认为是否可行,若可以,写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若认为不行可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由于实验误差,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常常需要将多个实验进行对照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已知某脂肪酸(用R表示)有以下实验记录:
则以下关于R的结论肯定正确的是( ) A、R是一元羧酸 B、R分子含一个碳碳双键 C、R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78 D、R的分子式为C18H32O2
|
|||||||||||
某溶液中只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几种(不考虑溶液中含的较少的H+和OH-)Na+、NH4+、SO42-、CO32-、NO3-。取200mL该溶液,分为等体积的二份分别做下列实验。实验1:第一份加入足量的烧碱并加热,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224mL。实验2:第二份先加入足量的盐酸,无现象,再加足量的BaCl2溶液,得固体2.33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溶液中可能含有Na+ B、该溶液中肯定含有NH4+、SO42-、CO32-、NO3- C、该溶液中一定不含NO3- D、该溶液中一定含Na+,且c(Na+)≥0.1 mol/L
|
|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利用。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 B、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过滤 D、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捕捉到的CO2还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
|
|
下列数据有些明显不符合事实。其中不可信的是( ) A、H—Cl的键能为432 kJ/mol,H—F的键能明显高于432 kJ/mol B、0.1 mol/L氨水中NH3·H2O部分电离,一定温度下该氨水的电离度为55% C、某Ca(OH)2溶液的浓度为0.5 mol/L D、十六烷的裂化产物中不饱和烃的分子数超过50%
|
|
下列化学过程及其表述正确的是( ) A、向NaHSO4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至中性 2H+ + SO42- + Ba2++ 2OH- → BaSO4↓+ 2H2O B、向含有1 mol KAl(SO4)2的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至沉淀质量最大时,沉淀的总的物质的量为2mol C、由水电离的CH+为10-13mol/L的溶液,Na+、NO3-、SO32-、Cl-一定能大量共存 D、可以用浓盐酸酸化的KMnO4溶液与H2O2混合,以证明H2O2具有还原性: 2MnO4- + 6H+ + 5H2O2→ 2Mn2+ + 5O2↑ + 8H2O
|
|
已知25℃时有关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各溶液pH关系为:pH(NaCN)>pH(Na2CO3)>pH(CH3COONa) B、将a mol·L—1 HCN溶液与a mol·L—1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液中:c(OH–)>c(H+),c(Na+)>c(CN–) C、冰醋酸中逐滴加水,溶液的导电性、醋酸的电离程度、pH均先增大后减小 D、NaHCO3和Na2CO3混合液中,一定有c(Na+)+ c(H+)=c(OH–)+ c(HCO3–) +c(CO32–)
|
|||||||||
现将足量的CO2气体不断通入到含KOH、Ba(OH)2、KAlO2的混合溶液中,生成沉淀与通入CO2的量的关系可表示为( ) A B C D
|
|
药物可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而中学化学中不少常用化学试剂本身就具 有药物的功效,如酚酞医药名为果桃,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有效成分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对该有效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 B、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C、酚酞的水解产物中含有醇羟基 D、1 mol该物质最多能与含4 mol NaOH的烧碱溶液反应
|
|
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