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完成问题。 1.沿箭头①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A.资金 B.劳动力 C.信息 D.观念 2.图中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A.地理位置差异 B.气候、地貌差异 C.人种分布差异 D.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
|
在下面A、B、C、D四幅图中,哪一幅图中P点的位置符合:①东半球 ②北半球 ③西经度三个条件的是
|
|
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问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B.水源污染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2.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
|
图所示,①②③三地都位于回归线附近,有关三地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叙述正
确的是 A.①是热带沙漠气候,③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①②是热带荒漠带,③是热带雨林带 C.都是热带荒漠带 D.①②③都是热带季风气候
|
||
下图是某条河流的剖面图,如果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据此回答问题。 1.读图观察受侵蚀较为严重的河岸是 A.左岸 B.都严重 C.右岸 D.没法确定 2.如果在该剖面附近建设一个港口和沙金矿采挖点,在哪些地点建设比较合理 A.左岸建港口,右岸建沙金矿采挖点 B.都在右岸 C.右岸建港口,左岸建沙金矿采挖点 D.都在左岸
|
|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问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温室效应 B.昼夜温差 C.风的形成 D.海陆热力差异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
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B.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
|
|
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射点在④处时,应是6月22日前后 B.直射点从①处移动到⑤处,需要l恒星年 C.直射点位于①或⑤处时,都是北半球的春分日 D.直射点从②处移到④处期间,我国各地白昼逐渐增长 2.太阳直射点从①到⑤的过程中,地球上昼长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A.南、北回归线上的地区 B.从南、北回归线分别到南、北极圈之间的地区 C.赤道地区 D.南北极圈及以内的地区
|
|
读世界局部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图中A、B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10分) (2)读图分别描述C、D两地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4分) (3)简要说明①地附近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2分) (4)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分析图示海域东侧高大山脉形成的主要原因。(2分)
|
|
读下列资料和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A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面积约1.97万平方千米,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大;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绿色宝库”和“动植物王国”。该地区少煤缺油,但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城乡居民饮食、生产食盐、烤胶、烤砂仁及各类食品加工等提供了能源。 (1)描述图示阴影区域的地形特征(2分) (2)分析图中A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资料分析A地区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4分) (4)有专家提出:“开发当地水能资源是保护和恢复A地区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你是否赞同专家观点并简述你的理由。(3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