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人无信而不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地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他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材料二: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材料三: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主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1)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读了材料三,你想对那些占便宜的顾客说点什么呢? (3)活动即将结束,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写一则结束语。(60字左右)
|
|
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最大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2) 我一边和他谈着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选文中“他’是 ,请列举与“他”有关的主要事件(写一件即可)。
|
|
古诗文默写。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王绩《野望》) (2)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4)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中,通过描写塞上秋景,流露出作者孤寂凄凉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自比先贤,表明钦敬追慕和自豪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一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记叙了作者与恩师藤野先生相识、相处以及离别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这也是本文暗线所在。 B.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C.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D.《与朱元思书》的“书”是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
|
下列汉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遁形 和颜悦色 摧枯拉朽 屏息敛声 B.娴熟 抑扬顿挫 正襟危坐 为富不仁 C.颁发 任劳任怨 震聋发聩 眼花缭乱 D.燥热 藏污纳垢 油光可鉴 深恶痛疾
|
|
下列汉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篡(cuàn)改 屏(bǐng)息 滞(zhì)留 惨绝人寰(huán) B.炽(zhì)热 吹嘘(xū) 窒(zhì)息 杳(yǎo)无消息 C.锃(zèng)亮 剑鞘(qiào) 不逊(xùn) 生机盎(àng)然 D.诘(jié)责 禁锢(gù) 悄(qiǎo)然 殚(dān)精竭虑
|
|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文章依次写了父亲的哪些背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3.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题,有什么好处? 4.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以上文段是写作者一家养第三只猫的经过。试选用文中词语简要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猫?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3.联系全文说说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4.作者养猫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地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朗读者》节目卷首语 材料二:对观众来说,《朗读者》不仅仅是一段“朗读”,更多的是对“遇见”“陪伴”“选择”等人生主题的感触和共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优势就在于通过文化载体传达给观众深层次的感动和思考,上升到审美的层次,是把节目作为作品来看待和感受,具有更加长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材料三: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礼物。礼物,多美好的一个词。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 那在我们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去打开一个个色彩各异,却同样充满情感的礼物。 ——《朗读者》第四期开场白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朗读者》节目火爆的原因。 (2)学校将进行以“青春”为主题的《我是朗读者》活动,请你参考材料三拟一个开场白(不少于50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