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今年是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寄语希望工程。他指出,,在党的领导下,希望工程实施30年来,聚焦助学育人目标,植根尊师重教传统,创新秒会动员机制,架起了爱心互助和传递的桥梁,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圆了上学梦、成长为奋斗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希望工程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希望工程是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发起实施的,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为使命的社会公益事业。截至2019年9月,全国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捐款152.29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99.42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

(摘自新华网2019.11.20《习近平寄语希望工程》)

(材料二)希望工程诞生之初,以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为己任。在国家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后,希望工程全面升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根据受助对象的’需求,学生资助模式不但动员社会力量,继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而且还关注贫困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让其参与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项目。同时,创新升级希望小学,推出希望工程快乐系列,援建快乐体育园地、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配套设施,协助改一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推出教师培训项目、古诗文经典诵读、研学夏令营、希望工程一堂课、志愿者支教行动、足篮球友科技公益季等素质教育活动,让农村青少年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持续大力投入,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

(摘自人民网2019.11.25《爱心托起希望助学成就未来》)

(材料三)

苏明娟,被称为希望工程的“名片”。10年前那张著名的“大眼睛”照片,震撼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苏明娟用她那双闪亮的大眼睛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

“我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2005年成为一名金融从业者。我曾是希望工程最具代表性的受益者,如今我已成为社会公益的行动者。”苏明娟说。读书期间,苏明娟就经常将他人的捐款转赠给需要帮助的人,参加工作后她更是将自己的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步几年来从未间断。2018年6月,她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希望不断扩大公益影响力。

(摘自人民网2019.11.21《托起明天的太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望工程实施30年来,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圆了上学梦。

B.全国希望工程在2019年共援建希望小学2万多所。

C.进入新时代,希望工程将教育、公益、扶贫紧紧结合在一起。

D.促进社会的公正,追求教育的平等,这是希望工程一直坚持不懈的初心和使命。

2.希望工程实施以来,主要开展了哪些活动?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

3.苏明娟曾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现在成为社会公益的行动者。她的这种经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荡》节选

(孙犁)

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⑦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⑧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⑨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的体裁是小说,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

B.第⑥段中“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C.第⑤段交代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D.第④段中“张皇失措”一词写出了老头子见到鬼子们追过来时害怕的样子。

2.选文主要表现了老头子哪些性格特点?请写出其中两点并简要分析。

3.寓情于景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下面两处景物描写分别烘托了老头子的什么心情?请简要说明。

(1)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2)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鸬鹚的故事

(魏强)

①紫灵是一只被驯化的鸬鹚。大多时候,它和爸爸妈妈跟着哑牛的小木船到白米湾捕鱼。

②沿湖的芦苇在风中倒伏,朝着紫灵的方向弯下高傲的腰身。紫灵喜欢这种感觉。

③忽然,紫灵发现几条小鱼惊慌地跳出水面向远处逃窜,它同时感受到水下被什么东西搅动,一股暗流有力地冲过它的脚璞。

④大鱼!紫灵明白自己一定是遇到了体型超大的鱼。它循着水流袭来的方向,一个猛子扎到水底。然而它什么也没有看到,因为水下浑浊一片。很明显,大鱼逃走的时候故意用尾巴搅起了湖底的泥沙。

⑤紫灵没有放弃,它紧紧拢起双翅,让自己像一只圆滑的锥子,脚璞一蹬就追了过去。水的律动,像是一首鼓曲,紫灵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次它遇到大鱼,追近了的时候,就会觉得胸中的鼓点隆隆作响,让它血液沸腾。

⑥它看到了一大片阴影,藏在水草丛中、黑乎乎的一片。这令它无端地想起爸爸妈妈所说的一一鱼王!紫灵冲了过去……

⑦“噢嘞嘞,噢嘞嘞!”

⑧哑牛在小船上呼唤。一只又一只鸿鹅钻出水面,飞到船沿上。

⑨今天的收获很大。哑牛取下鸬鹚脖子上的套索,拣出一些小鱼丢给它们。哑牛发现少了一只鸬鹚。哑牛唤了半天,又等了半天,再数一遍,还是少一只。

⑩“一只不听话的鸬鹚,不是好鸬鹚!”哑牛认为紫灵一定是经受不住自由的诱惑,逃走了。紫灵的爸爸妈妈被单独关了起来,哑牛不再给它们投食。哑牛认定它们的血脉中还存在着野性的因子,所以要让它们狠狠地挨饿,这是哑牛的爸爸传授下来的经验。

⑪这样过了几天,哑牛又载着鸬鹚来到上次捕鱼的水域。他刚停下船,一只鸬鹚就跌跌撞撞地扑过来,哑牛认出是自家丢失的那只鸬鹚。

⑫紫灵很饿,因为脖子上系着绳套,这几天它只能啄食细小的鱼虾充饥。它终于等来了哑牛,满怀激动地迎了上去,然而很快,它发现哑牛带来的鸬鹚中没有自己的爸爸妈妈。

⑬紫灵一下子明白了。它愤怒地扬起翅膀,伸长了脖子责问哑牛。

⑭果然是野性难消!这只鸬鹚疯了!哑牛听不懂紫灵的叫喊,他不能容忍一只不守纪律的鸬鹚对主人无礼,哑牛挥起竹竿抽打过去,他要教训一下这只年轻的鸬鹚。

⑮如果是平时,紫灵可以很轻松地避开竹竿,不过此时它又累又饿,再加上处于惊怒当中,居然被竹竿直接抽打在脑袋上。哑牛也没有想到,随手的一下抽打,竟把这只顽劣的鸬鹚给打死了,他愣住了。

⑯紫灵死了。几只鸬鹚冲着水面哀声地叫唤起来。

⑰哑牛猛地想起了什么过来,抬头望向湖面:只见蓝天和白云映在水中,一条几米长的大鱼肚子朝天漂在水上,像是一朵大大的长长的云,它所有的鱼鳍都被啄成了细碎的丝缕……

⑱哑牛捕获了鱼王,但他却哭了。哑牛不再出去捕鱼,走路的时候总会远远地避开圈养鸬鹚的小屋。有很长一段日子,他半夜总会梦见一只鸬鹚扑过来啄他的嘴巴,他喊不出声。

哑牛除去了鸬鹚脖子上的绳套,将它们统统赶进芦苇荡里。“你们自由了!不要再回来了!”哑牛说不出话,在心中默默地喊着。

⑳夕阳下,鸬鹚们张开了美丽的翅膀,消失在芦苇荡中……

(摘自《意林》原创版201909,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⑩段“哑牛认为紫灵一定是经受不住诱惑”中“诱惑”指对自由的渴望。

B.第⑬段紫灵“愤怒地扬起翅膀,伸长脖子责问哑牛”,可以看出它珍视亲情,展现了它的人性美。

C.第⑱段“哑牛捕获了鱼王,但他却哭了”是因为他终于捕到了鱼王,喜极而泣。

D.文章故事感人至深,通过动物对人类的态度和人类对动物的态度的对比揭示主旨。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内容。

3.哑牛为什么“除去了鸬鹚脖子上的绳套,将它们统统赶进芦苇荡”?

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句子。

(1)它紧紧拢起双翅,让自己像一只圆滑的锥子,脚蹼一蹬就追了过去。(从修辞角度赏析)

(2)他刚停下船,一只鸬鹚就跌跌撞撞地扑过来。(赏析加点词语的含义)

5.文章第④段为什么要写“大鱼逃走的时候故意用尾巴搅起了湖底的泥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检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援①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②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③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节选自马援《诚兄子严、敦书》、

(注)①马援,字文渊,东汉扶风茂陡(今陕西兴平东北)人。②汝曹:你们。③施铃(jīn)③结缡()古制,女子出嫁,母亲为她系上衣服,披上围巾。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枯落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言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汝曹不忘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 B.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

C.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 D.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

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4.家书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甲)文诸葛亮劝勉儿子修身养性要从_______________中下功夫;(乙)文马援则告诫侄儿为人处世不能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它的作者李商隐是晚唐诗人,和李白并称“大小李”。

B.一个“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诗人愁思之深重。

C.第三、四句把当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相逢的欢乐,又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复出现,表明作者喜欢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2.首句两个“期”字连用,有何妙处?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秋风习习,太阳收①()起它金色的余huī(甲)。我坐在树丛下,注视着这瞬息万变的天幕,树叶飘舞,袅娜多姿。每一片叶子都是这次舞会的主角。叶子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热②()地摆弄她妖烧的舞姿,为春,夏、秋做个总结,像是一只只金色的蝴蝶飞向大地,安xiáng(乙)地卧在大地的胸怀间,没有遗憾,没有感伤

(1)给文中①②处加点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为文中(甲)(乙)两处写出正确的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仿照划线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国的霸凌主义思维和行径,给全球带来巨大危害。

B.“道路一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一网络用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传播。

C.福州这些年发展顺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民的综合素质也在大幅度提升。

D.每个人都有一颗初心的种子,都应当为实现自己的小目标。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秋风萧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4)_______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憧关》)

(5)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6)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7)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论语十二章》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语·学而》中,曾子强调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事,提升道德修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活太平淡,幸福很遥远。其实,点点滴滴的幸福在你的生活中俯拾皆是。课堂上一声真诚的赞许,手机里一张欢聚的照片,餐桌上一盘温暖的饭菜;一次春雨的漫步,一次醉心的阅读,一次成功后的欢呼……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幸福。

请以“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燃烧的木棉花

杨春山

①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如一位淸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里穿行。湍急时,江水激荡岸石,雷霆万钧,滚泻奔腾,形成了虎跳峡等壮美的奇观;泙缓时,江水波澜不惊,莹碧如玉,悠悠徐行,衍生了金江古渡等柔和的景致。在一疾一缓之间,具有神性和自由意味的金沙江,让滇西北高原具有了重叠的层次和流动的质感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木棉花树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花”的称谓。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夭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树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在木棉花树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毎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莱,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暖农人的朴素生活。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弘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堿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相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写金沙江对描写木棉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作者笔下的木棉花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3)第③段划线句子“有了木棉花的陪伴,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4)本文赞美了木棉花顽强的生命力,阅读全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3212/24158) 首页 上一页 3207 3208 3209 3210 3211 3212 3213 3214 3215 3216 321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