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在《 》中,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一书后,才可去玩。
|
|
根据句意,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2分) 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美国入侵伊拉克,残害伊拉克人民,是非正义的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 _是正义的战争。
|
|
选出在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2分)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 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
|||||
用下面的句子组成一个语段,句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青海境内长约1200公里,平均海拔5500公尺,山顶皑皑白雪终年不化。 ②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天神们都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这里是上帝、众神的乐园。 ③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万山纵横,莽莽苍苍,一直延伸到青海中部。 ④同样,在中国的某些古典神话中,皇帝和他的神仙们也都居住在一座高山之上。 ⑤这座山就是被称作“亚洲脊柱”的昆仑山。(2分) A⑤①③②④ B④⑤③①② C②④⑤③① D②④③①⑤
|
|
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
|||||
下列划线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2分)
|
|||||
作文 作为一个初三学生,你已有了不少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启发着你思考过去,认识现在,唤起了你心中许许多多善良而美好的愿望:你想让自己更成熟;你想让家庭更和睦;你想让人与人之间更真诚;你想让江河更洁净…请你以《我想让更》为题写一篇记叙为主的文章,描述自己的某一经历,并以议论、抒情的方式写出感悟。
|
|
阅读《救赎》,完成小题。(16分) 救 赎 ①那是1988年5月,我刚过18岁,离高中毕业还剩一个月。那天我开着车,右手前方有一个骑车的女孩。马路上有四条车道,我在最左,她在最右。我记得我打开了收音机。嘿,这是什么歌?把音量调大。接下来,骑车的女孩好像晃了两下,把自行车缓缓驶入机动车道,大概离我30英尺远。我的车轮离她还有一定的距离。 ②突然,自行车猛地拐进左车道,我躲避不及撞了上去。她深褐色的头发非常清楚地出现在我的挡风玻璃上。一切都太晚了。我双臂抱头,下意识地护着眼睛,猛踩刹车,用力到极致。但汽车还是以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撞上了她。她的头撞到了挡风玻璃,自行车冲上了车顶。 ③骑车的女孩叫席琳·兹尔克,那年她16岁,并将永远16岁。我认识她:我们在同一所中学,她上高一。我见过她穿着蓝色健身短裤打曲棍球,在餐厅外的水泥长凳上坐在朋友中间……此时,席琳仰面躺在暖和的柏油碎石路上———一只手臂蜷曲,一只脚压在膝盖下,双眉中间有一小块紫色马蹄形血迹。不知过了多久,我父亲赶到了。见到他的表情,那是一种彻底的悲凉,我终于意识到这一切真的发生了———我撞死了一个女孩。 ④那天晚上回到家里,我居然睡着了。在警察局,5位算得上目击者的车主一致认为我没有责任,我没有受到任何指控。第二天报纸这样报道:“不知什么原因,她的自行车摇摆进机动车道,她立即被汽车撞上。司机不可能躲避这次意外,根本没有可能。”下楼吃早饭时,父母给我看了那篇报道。我记得我想到了两件事:第一、我安然无恙,不会有牢狱之灾;第二、完了,我上报纸了,从此无处藏身。 ⑤18岁前的那一周,我正憧憬着大学生活,谈恋爱,和朋友冒险,然后开始工作。想想有可能失去这一切,我开始抽搐,害怕和恐惧一起袭来。但不久后,一种更深的焦虑与内疚包围了我:我想到了席琳和她的父母。 ⑥提到席琳的葬礼,我的记忆混乱了。站在教堂门口,我深吸了一口气,心脏像小鸟一样好像要跳出来:不要开门,离开这里!我可能是她父母、朋友最不想见到的人。不过,更成熟的做法是现在推门进去,像个男人一样,尽管从法律上讲我还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父亲站在我身边,面无表情:一切取决于我。 ⑦我打开门,鞠躬致意———那是至今为止我做过的最难的事情,但我脸上的泪水让我释然,泪水泄露了我的害怕和不知所措。 ⑧她的父亲很壮,朝我走来,脚步轻得令人惊讶。他一边拉我的手,一边试图想要说什么。他的眼里闪着光,好像在说:我会比你想象的更友善。过了很久,他说:“你是达林。”我紧张得几乎窒息。后来每当我想起这一幕,我都会脸红:我的出现把事情搞复杂了,她父母悲痛之余,还要考虑如何对待我,这也许是我做过的最糟糕的事情。对我,这可能是一个勇敢之举,但对他们可是极坏的。可除了来参加葬礼,我不知道什么是正确、恭敬的事。 ⑨席琳的母亲也走了过来。我记得她试图向我微笑,但脸上没有一块肌肉听她的话。接着,她的喉咙里发出一种声响:啜泣、叹息还是愤恨?她快速地抱了我,然后快速退回。“达林,我知道这不是你的错。他们都告诉我,这不是你的错。但我想让你记住一点,无论你今后做什么,都必须要比现在加倍做得更好,因为你现在是为两个人活着。”她的脸上写满了痛苦,“你能向我保证吗?你要保证。” ⑩站在30岁的门槛前时,我意识到我已“消化”了席琳母亲的请求。每当我含糊其辞、想要逃避,每当我想要混日子、放弃或品行不端时,我都会想起席琳母亲要求我做的承诺———我要努力为两个人活得精彩、活得成功。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2.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分析其中两点即可)(6分) 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画线词语或画线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任选一题品味)(3分) ①站在30岁的门槛前时,我意识到我已“消化”了席琳母亲的请求。 ②我记得她试图向我微笑,但脸上没有一块肌肉听她的话。 4.联系选文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标题“救赎”的理解。(4分)
|
|
阅读《读“磨脑子”的书》,完成小题。(5分) 读“磨脑子”的书 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要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地拒绝。________________ 。拒绝,还意味着,既不为某些时髦的写作分心,也不对人为的热点动心,更不为虚假的创造操心。不仅如此,网络的精彩,球赛的热闹,酣睡的香甜,游戏的畅快、电脑的奇妙、影视的缤纷、旅游的轻松、散步的悠闲,都是应该适当拒绝的。否则的话,什么时候“磨脑子”呢?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最后一段画线处需要补充一个事例,下面的例子能否作为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清朝皇帝康熙读《晋书·车胤传》记载车胤苦读的轶事,深深佩服。后来他叫侍者捉到100只萤火虫(这个数字比车胤的数字多几倍),装进大白练囊里进行照读测试,结果出人意料,效果非常差。他以此事告诫大臣们说:“简册所载,有不可尽信者。”
|
|
阅读《红绿灯:不只是一部技术史》,完成小题。(7分) 红绿灯:不只是一部技术史 红绿灯的历史其实并不复杂,从技术来看,其发展不超过150年。 1859年10月,英国一位纺纱工人想出一个用灯光颜色控制交通的办法,他制造了一盏有活动遮沿设备的油灯带到伦敦,可惜这个发明并未引起政府重视,后来由于英国议会大厦前时常出现马车撞人事故,人们才再次重拾这项发明。世界上第一盏正式投入使用的交通信号灯出现在1868年12月10日,这盏身高7米,由德·哈特设计的红绿两色煤气灯出现在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一位警察手持长杆牵动皮带转换红绿两色:红灯停,绿灯行。据说,英国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颜色,是因为在当时的英国,妇女着红装代表着已婚,绿装代表着未婚。可惜的是, 这盏灯的历史只有23天,中断的原因是煤气灯突然爆炸使一位警察殉职。 英国人发明第一盏交通信号灯时,工业革命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美德崛起,新的发明开始更依赖于系统性的实验和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正如沃尔特·李普曼观察到的: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 交通信号灯便在美国人的系统性实验中不断进化,1914年,克利夫兰市率先在街道中恢复交通信号灯,随后纽约、芝加哥等城市也开始出现。这时的交通信号灯已从煤气进化为电气,这与现代的交通信号灯已经没有多少差距,除了信号灯本身,美国人还完善了信号控制系统,1917年,美国盐湖市开始使用联动式信号系统,他们把六个交叉路口作为一个系统,以人工方式加以集中控制。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们已经开始根据检测器测量的交通流量来自动调整绿灯的时间的长短,到了50年代,美国人已经运用计算机系统调节红绿灯。并逐渐完善为今天的智能交通系统。 红绿灯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技术的历史,与人有关的故事其实才是最有趣的。世界上第一盏红黄绿三色、四方向的交通信号灯在1920年10月就已经投入了使用,这盏由警察威廉·波茨发明的信号灯,被安装在了底特律伍德沃德大街和福特街的交会处,其三色灯光的含义与今天基本一致,亨利福特纪念馆收藏了这一文物并进行展出。而用黄色代表“慎行”的想法也不新鲜,铁路系统很早就开始运用,1899年,纽约、纽黑文和哈德福德的铁路系统就使用了三色灯,红色是“停止”,绿色代表“全部清除”,黄色代表“谨慎”。 红绿灯不断发展,除了技术革新,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视觉感受。研究显示,行人对有特定含义图案的交通灯的感应度远远大于没有图案的红绿灯,除此之外,此前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色弱、色盲人士的需求。于是,1961年,心理学家卡尔·佩格劳为东德交通部设计了一种新的更加人性化的行人信号灯,与现在我们使用的人形信号灯不同的是,卡尔·佩格劳的设计中,原本单调的图案,不但变成了一个站立的和一个行走的行人形象,而且两人体型肥胖,带着帽子,动作略显夸张。 如今,层出不穷的创意设计早已让卡尔·佩格劳的发明不值一提,他设计的红绿灯小人也像很多地方的红绿灯一样,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1.红绿灯的技术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4分)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自动化控制→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处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