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涯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扦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涯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扦(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

1.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B.呼尔而与 公与

 C.所欲有甚生者 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D.策之不其道; 不以物喜,不己悲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4分)

 ①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祥泫然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4.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2分)

①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2分)

6. 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提示:可根据甲文的论证方法,乙文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来答题)

甲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分)

说说停顿

①我们一直信奉“从哪里跌倒,就赶快从哪里爬起”,其实,在跌倒时,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往往会受益无穷。

②留一点停顿给自己,让彷徨者重新认识自己,找到人生之路。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曾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立下赫赫战功,却在四年后的汉城奥运会上接连失误。面对一片质疑,李宁迷茫了,他选择了退役。他的人生似乎停顿了。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商界开创了另一片天地,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变。

③李宁在商界的成就,固然离不开他正确的选择。而又是什么让他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另一种人生道路?是他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若没有那个重要的停顿,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商界精英李宁,又谈何铸就中国的民族品牌?

④留一点停顿给自己,让困惑者不断反思,找到方向。居里夫妇在探寻镭元素期间,多次的失败令居里夫人心烦意乱。在丈夫的劝说下,她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抽空去乡村旅行,在身体放松的同时不断思考失败的原因,终于找到了实验的突破口,夫妻俩成功地从沥青铀矿矿渣中提炼出了镭。

⑤是什么让居里夫人找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她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停顿,让居里夫人紧绷的思维得以放松,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最终提取出震惊世界的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⑥留一点停顿给自己,让自卑者完善自我,找回自信。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曾患有严重的口吃,在他初涉政坛之时,经常遭到他人的嘲笑。在妻子伊丽莎白的支持下,自卑而痛苦的乔治六世勇敢地接受现实,停止工作开始治疗口吃。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和纠治,他找回了信心,在二战前夕通过广播公开发表了著名的圣诞节演讲,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英主。

⑦试问,若乔治六世遭受嘲笑时没有选择停顿,而是咬牙硬撑,他的自卑和痛苦只会有增无减,他的斗志也会被他人的讥讽消磨殆尽,还如何去成就目后的辉煌?乔治六世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让他得以弥补自己的缺陷,完善自己找回自信,成就了一番伟业。

⑧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遭遇挫折时,给中留一点停顿,抚平伤口,这样,我们会走得更快更远更轻松。

(选自丁松英《郑州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请简要概括文中的论据(6分)

                                                                                

                                                                                 

                                                                                

3.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4.第③段“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商界精英李宁”中的“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一封“家书”(20分)

 ①寂静的自习课堂上,我悄悄走过一名女生的身旁。她神情专注,以至我走到她的身边她都丝毫没有察觉。她聚精会神、埋头苦干的劲头让我忍不住又瞟了她一眼。突然,我感觉有情况:她正在红信纸上写着什么。凭我十几年做班主任的洞察力,我还发现了信纸开头的几个字: “亲爱的……”我一惊,“莫非珍——”我不假思索地把手伸向了那张信纸。珍一哆嗦,显然她被我的举动吓了一大跳。不待珍用胳膊来掩藏,那张信纸已成为我手中的“俘虏”。②珍情不自禁地“啊”了一声,脸色通红,显然是无比难堪。她的神态已告诉我:这一定是一封情书。我草草地看了一眼那张信纸,果不其然,确实是情书——是写给班上一名男生的情书。③珍的叫声和我的举动立即引来了几十道注视的目光。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我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更有几个调皮的同学直接问我: “老师,那张纸上写的是什么呀?能不能读给我们听听?”我又看了一眼珍,她的脸已贴在了桌面上,耳根通红,肩头抖动。是发抖?还是哭泣?我在心底暗暗埋怨: “珍啊珍!你怎么能……” ④我的这一迟疑,引来了同学们更多的猜测和喧闹。“怎么办?”我突然感到这张信纸竟是那么地沉重!我后悔自己当众拿起了这张信纸,“为什么不等课下单独处理这件事?现在我该怎么办?对学生们不作任何回答?那不就等于作了回答吗?向学生们坦白?那不就等于把珍推向深渊了吗?可怜的珍!可气的珍!你让我怎么办?” ⑤班上的喧闹声更大了。我明白:不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答复,这些“调皮鬼”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为了还珍一个“清白”,于是,我大声说:“请同学们静下来。这是一封‘家书’,现在我就给同学们读一下这封信!”我看了一眼珍,我担心她会泣不成声,我担心,她会夺门而出。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珍啊珍,你可要挺住啊!” ⑥我高声读道: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此时,我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给你们写信,你们也许正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地里劳作,你们也许正推着装满蔬菜的小车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叫卖,你们也许正在为我的学费而煞费苦心,你们也许……每每想到这些,我就想流泪,因为我学习还不够专心,因为我还没有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换取你们舒心的笑容,因为我还没有成为一个让你们真正放心的好孩子…… 我悔恨自己辜负了你们的厚爱,我悔恨自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我悔恨自己曾经欺骗过你们,我悔恨自己用无知染白了你们的缕缕黑发…… 亲爱的爸爸妈妈,请相信我:我一定会把失去的时间再夺回来,我一定会把属于自己的荣誉再挣回来。我一定会做一个让你们永远放心的好女儿!” ⑦读着,读着,我自己也突然被这个美丽的谎言打动了。 我嗓音沙哑,不得不停下来。 ⑧教室里,突然掌声四起。 ⑨珍也仰起头来,满眼的泪水。 ⑩这次意外,让我突然明白: 原来错误也可以如此美丽!

1.本文写了一封不是“家书”的“家书”,班主任老师编造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2.“可怜的珍!可气的珍!”这句话反映了班主任老师此时怎样的心理活动?(4分)

3.“珍也仰起头来,满眼的泪水。”你能体会出珍此时的心情吗?( 4分)

4.文章以“原来错误也可以如此美丽”收束全文,你是怎样理解“错误”和 “美丽”的?

5.结合选文,说说这位班主任是个怎样的人(4分)

 

 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共10分)

 学校开展“争做最美中学生”的活动 ,请你积极参加。

1.【我宣传】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3分)

2.【我表达】“最美消防员”李鹏,在救出了26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后,由于长时间在冰冷的水中浸泡,体力严重透支昏倒在现场,被送到医院。 如果你作为学生代表到医院看望李鹏,你会对他说什么?(4分)

3.【我行动】淮北市地税局干部赵鑫及时将被车撞倒的老人送往医院抢救并垫付医疗费;“慈善之星”彭庆英18年如一日照顾与自己素不相识的煤气公司离休老人;安徽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任印民,不顾自己刚动过手术还未痊愈的虚弱身体勇救溺水儿童…… 其实我们都可以成为“最美”的人,你准备如何做一名“最美中学生”?(3分)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6分)

1.老虎被誉为“森林之王”,可是在《水浒》中却被称作“大虫”。武松因在景阳冈打死一只老虎而名扬江湖,梁山好汉中还有一位因母亲被老虎吃了,一气之下杀死四只老虎,这位好是             。他是一位                            的英雄。(至少写出性格特征中的两个方面)。3分

2.童话色彩只是《格列佛游记》的表面特征,               才是其灵魂所在。(3分

 

古诗文默写:(10分)

1.塞下秋来风景异               

2.了却君王天下事,                      

3.                   ,岁晏有余粮。

4.苟全性命于乱世,                  

5.                                  ,万钟于我何加焉?

6.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7.默写《月夜》(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9分)

这里的石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或如走兽憨态可jū(),或如猛qiń(),展翅欲飞,或如仙女亭亭玉立,或如农夫默默耕耘。在花海的印衬之下,娜多姿,楚楚动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3分

jū(   )    qín(   )    婀(   )娜多姿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美不胜收”中“胜”的意思是      ,“楚楚动人”中‘楚’的意思是       (2分)

4.这段文字运用拟人,         ,         等修辞手法,描绘石林千姿百态的景象。(2分)

 

作文(55分)

结茧成蛹的春蚕,在软壳里期待化为彩蝶的时刻;含苞欲放的花蕾在青叶中畅想盛开如霞的未来;青春年少的我们在懵懂中憧憬美好的明天……有梦的季节,让我们领略到人生的美丽。愿我们每个人追逐梦想,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请以“追逐梦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⑵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⑶字数不少于600字。  

⑷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15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又何焉(   )   ②小惠未(   )   ③小大之(   )   ④望其旗(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分)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分)

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4分)

4.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云中谁寄锦书来  (21分)

朱铁志

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

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极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剪不断,理还乱。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选自《人民日报》2012.6.25,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在当下社会收到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是“一种奢望”?(2分)

2.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2分)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4分)

①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2分)

②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2分)

4.作者指出“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我们该如何把这一观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4分)

5.“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4分)

6.近两年,教育部积极倡导并推进“传统书法进课堂”。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观点。(5分)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20441/24158) 首页 上一页 20436 20437 20438 20439 20440 20441 20442 20443 20444 20445 2044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