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段内容,解答问题。(5分) 春天雨多,但并不让人感到(A)腻nì烦。当二月春风(B)躯除cú了寒冬的(C)萧索shǒu,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便在风中密密地斜织着。春雨中,群山显得分外(D)妖挠ráo,冰冻了一冬的田圃变得(E)闰rùn如油盲。霏霏细雨撞开人们的心田——披蓑戴笠荷锄而归的农人(F)笑吟吟jīn jīn地谈论着农事;农家娃娃不顾大人的嗔怪在雨中嬉闹喧嚷…… 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书写与注音都正确的一处是( )(只需填序号)(1分) 2.某同学不理解文段中“喧”字的意思,想查查《新华字典》。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按音序可查“X”部,xin音 B.按音序可查“S”部,suan音 C.按部首可查“口”部,九画 D.按部首可查“喧”部,十二画 3.文段中划线句有语病,应改为: (写出正确的句子)(2分)
|
|
古诗文积累(13分) 1.力尽不知热, 。(白居易《观刈麦》) 2.池上碧苔三四点, 。(晏殊《破阵子》) 3.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5.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6.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7.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表现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 。 8.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 9.《月夜》中描述更深夜静,诗人仰望寥廓天宇发现斗转星移的诗句是: , 。 10.《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表现作者要报效国家,渴望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西北望, 。
|
|
根据对话情境,完成以下三个小问题。(7分) 班主任:同学们,学校教务处通知:从明天起,不准带手机到学校。如果发现有谁带手机到校,将一律没收。请家长来领取或统一存放在学校,期末放假时再领走。 学生甲: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带手机到学校呢?带手机可以随时与家长联系,也能与同学互通信息,多方便啊! 学生乙:带手机到学校,上课时手机响了会干扰学习,对自己对别人都不好,学生就不应该带手机进学校,我赞同学校的这种做法。 学生丙:我不同意学校的这种做法,带手机不只是为了方便联络,手机还有多种功能,可以当作字典、计算器等来使用,对学习是有帮助的。 学生丁: …… 1.学生甲、学生乙和学生丙争论的焦点是:( )(2分) A.班主任没收手机对不对。B.手机对学习有没有帮助。C.学生能不能带手机进学校。 2.下面说法与班主任的通知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从明天开始,如果带手机进学校将被没收。 B.从明天开始,学生的手机要统一上交到学校。 C.从明天开始,所有学生都不允许带手机进学校。 3.假如你是学生丁,你会发表怎样的看法,请将你的理由说清楚。(3分)
|
|
写作:下面两个题目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人生在世,不管现在、过去,还是未来,我们身边的人、事、物有的可能会伴随你的一生,有的则可能转瞬即逝;人生总有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请以“珍惜”为题作文,内容具体,字数在550字以上,文体不限。 2、这就是幸福: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期待,有时是一种感动。收获是一种幸福,付出是一种幸福,功成名就是一种幸福,挫折磨难是一种幸福,辉煌腾达是一种幸福,淡泊宁静也是一种幸福。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句鼓励,一个祝福。点点滴滴,你会感受到幸福在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里。请以“幸福”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被除数在550字以上。 要求文体清楚,内容具体,行文规范,卷面整洁。
|
|
说明文阅读(14分): 共生:双赢的生存智慧 ①一提起生物进化,映入人们脑海的多半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在漫长的进化历史过程中,唯有战胜对手的幸运儿才能赢得大自然的青睐,拿到参加下一场物种角力的入场券。然而,大自然并不只是沿着单一的路线前行,“合则双赢,争则俱败”,体现互助与合作精神的共生或许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另一重大因素。 ②从表面上看,共生关系只是存在于残酷竞争中的权宜之计,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偶合而已。然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却发现,这种生存战略同样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另一条进化道路——共生进化的产物。它提供了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 ③共生的形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它存在于各层次、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海葵虾,顾名思义,对美丽的海葵(腔肠动物)情有独钟,它总是夹着海葵浪迹于海底世界。一遇危险,自有长着含毒触角的海葵出面摆平。这样一来,海葵虾可以放心觅食,不必为安全多费心机;而生性慵懒、喜静不喜动的海葵只要从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 ④动物之间的共生的现象是这样,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生活在墨西哥的一种蚂蚁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树干中,享用刺槐叶柄部位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作为回报,蚂蚁则负责植物的安全工作,一旦刺槐的敌人——食叶昆虫及其幼虫、草食动物——靠近时,盛怒的蚁群就会蜂拥而出,与入侵者做殊死搏斗,直到把它们赶走。除此之外,蚂蚁还可以清除对刺槐造成威胁的寄生植物。当这些植物靠近时,蚂蚁就会毫不客气地上前啃掉它们的藤条和嫩芽。 ⑤高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早已为人类所熟知。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真菌的菌丝体长在植物的根部,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植物则可以从真菌的分解物中吸取养料。 ⑥其实,在生物界发展的初期,不确定和不平衡因素充斥于物种之间,它们的关系表现出高度的对抗性。对抗越激烈,对自身乃至生物界造成的破坏就越大。这不仅破坏了生物之间的平衡,而且对生态发展造成灾害。要保持生态平衡,就要依靠生物共生所带来的正面作用。研究发现,至少有30%以上的生物种类是靠合作共生来实现进化的。 ⑦同样,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 1.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什么是“生物共生”。(2分) 2.生物共生存在于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本文列举了 、 和 三种类型的生物共生现象。(3分) 3.第①段中加点的“或许”在句中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4.从文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有两种主要形式,它们是什么?(2分) 5.列举文中所采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好处。(2分) 6.许多说明文的语言都是平实说明,但这篇文章的语言却有生动的特点,请举出一个句子加以说明。(2分)
|
|
记叙文阅读(16分): 萌芽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到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呢?”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要用葡萄藤插栽的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以至于院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的心到哪里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有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和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 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有说就跑回屋子。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第一件: 第二件: 2.这篇文章的题目富有深意引人深思,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3.“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有说就跑回屋子。”假如你是这个男孩此时你想说些什么?(3分) 4.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男孩为什么说女孩的父亲“真好”?(2分) 5.“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一个“死”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2分) 6.文中两次写小男孩“ 蹲在花盆前发呆”,“呆呆地蹲在花盆前”,“呆呆地”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小男孩什么心理?(2分) 7.小男孩和小女孩明知葡萄核不能长成葡萄树却想创造奇迹,对此你有什么感想?(3分)
|
|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12分) 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到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2.把下面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同样写山,同样写水,说说甲文的水与乙文夏季的江水有什么不同的特点?(2分) 甲文水的特点: ;乙文夏季江水的特点: 4.用斜线按朗读节奏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你能说说甲文作者隐含在文中的感情吗?(2分)
|
|
名著阅读:(3分) 1、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朝花夕拾》,这是一部作者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回忆体散文。作品中有多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那一段生活充满了怀念和感激之情。却在《 》一文中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所宣扬的所谓孝道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2、《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名作,它讲述的是旧北京 (填职业)祥子的辛酸故事。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以主人公 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示了苏联建国前后一段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
|
|
综合学习;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5分) 1.美学家和建筑师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诗,而一座构造优美的桥则是一首凝固的音乐。桥不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人们常情不自禁的用诗文来赞美它。《桥之美》一文中有一句话: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请你发挥想象说说这幅场景美在何处?(为什么会“令画家销魂”?)(2分) 2.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古以来其品质都受到人们的赞美。请你写出两句咏赞莲花的古诗词,并写出作者。(3分) 诗句: , 。作者:
|
|
识记:根据提示按照课文内容填空。(13分) 1、《桃花源记》的作者用 , 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源中老幼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在《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在陋室之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之后又以 , 两句抒发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景只有一句: , 、 , 。但却让人感觉清丽恬淡,实在是描写月色的绝佳之句。 2、杜甫诗之沉郁是他的主要诗歌风格,《春望》中 , 两句以物写情借物抒情,感情哀婉沉痛。《使至塞上》 , 一联是描写边塞风光的千古名句,读起来让人如临其境。《秋词》一诗的作者有别于一般诗词作者逢秋伤怀的情感,表达了: , 的乐观豪迈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