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13分)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为例,论证了 的观点。 3.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是为了强调什么观点?(3分) 4.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4分)
|
|
阅读《公输》选段。(16分)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敞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檄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4处,2分)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2)荆之地方五千里( ) (3)公输盘诎( ) (4)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虽杀臣,不能绝也。 4.在劝说楚王过程中,墨子巧妙设喻,将“文轩”“锦绣”“梁肉”比喻楚国 ,将“敝舆”“短褐”“糠糟”比喻宋国 ,通过类比手法,使楚王醒悟到攻打宋国是不明智的行为。(2分) 5.选段在记述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中,“ ”“ ”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战斗的激烈;“ ”一句可以看出公输盘已经技穷;“ ”一句表明楚王决定放弃攻打宋国。(4分)
|
|
名著阅读。(10分) 1.下列名著情节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水浒》中的打虎英雄,除了行者武松,还有小旋风李逵。李逵在沂岭徒手杀了四虎。 B.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有勇有谋、豁达明理。这是《水浒》中鲁智深的性格特征。 C.培根随笔善用比喻,其中很多比喻都成为格言警句。例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D.《傅雷家书》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傅雷谈论更多的是艺术与人生,目的是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2.填空。(3分) 《水浒》第六十八回回目是“宋公明夜打曾头市 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宋公明的外号是 ,卢俊义曾被梁山好汉 (人名)用计骗上梁山。“宋公明夜打曾头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简答。(4分) 林冲拿着刀,立在檐前。 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林冲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道“白虎节堂”,林冲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节选自《水浒》) 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为什么高俅要陷害他?又是怎样一步步地把他逼上梁山的?请简述。(120字左右)
|
|
综合性学习。(8分) 学校组织以“善待汉字,热爱母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活动一 品汉字】请根据图形,选择一个角度对“水”字进行解说。(2分) 2.【活动二 对对联】请为给出的上联补写一个恰当的下联。(2分) 上联:规规矩矩写字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 明现状】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你综合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不超过30字)(2分) ①“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目前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 (国外学习汉语的学校)。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超过十万人。 ②在我国一个有600多人参加的高级翻译大赛中,许多选手英译汉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文字流畅、词汇丰富的二等奖得主竟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评委普遍认为,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4.【活动四 说看法】当今社会,一方面是网络用语大行其道,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如“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有木有”等;另一方面,今年高考明确规定不能使用网络语言。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说说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道理充分,条理清晰,30字左右。(2分)
|
|
古诗文默写。(12分) 1.千古兴亡多少事?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2.羌管悠悠霜满地, ,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3. ,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人们常用《出师表》中的“ , ”来形容临危受命,勇挑重担的人。 5.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直接表达报国情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人生抱负的句子是:“ , 。” 6.愁有价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愁有滋味,“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愁有重量,李清照说:“ , 。”
|
|
下面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B.或以为亡( 死亡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C.秦王色挠(屈服) 惠子相梁(宰相) D.宜枉驾顾之(回头看) 陟罚臧否(善恶)
|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8分) 青春是一捧漫天飞扬的花,明媚而忧伤;青春是一抹横亘天际的虹,绚烂而辉煌; A 。青春幸福,因为它有前途,只要心中有朝气,何愁秋来惹人思□踏足青春之河,我举手向苍穷,并非一定要摘到晨星,而是需要这个蓬勃向上的□永不屈服的姿势! 1.请给加点字注音。(2分) 明媚( ) 横亘( ) 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 )改为( ) 3.请按顺序在两处□内填上正确的标点。(2分) 4.请在 A 处填上适当的仿写句,要求与前文句式一致,语意连贯。(2分)
|
|
写作(60分) 21.《孤独之旅》中的少年杜小康在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中锤炼了自己的身心,他被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而感动。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都曾被自己的一份成熟、一个进步、一次超越……感动。被自己感动,是美丽的起点;被自己感动,是精神的升华。 请以“被自己感动”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规范,不得套作。
|
|
阅读《讲故事的人》,完成后面小题。(20分) 讲故事的人 莫 言 ①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A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②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B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③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④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⑤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⑥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1.选文回忆了成长中作者与母亲的哪三个故事?从中看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8分) (1)故事一: (2)故事二: (3)故事三: 母亲形象: 2.文中画线的A、B两处句子分别描写了母亲和“我”的流泪,请分析其原因及表达的感情。(4分) A处原因,及表达的感情: B处原因,及表达的感情: 3.选文③、④段中,母亲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请写出能够体现母亲态度变化过程的关键词语。(3分) ( ) → ( ) → ( ) 4.有人认为莫言是因为“会讲故事”而成为著名的作家,进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选文有关内容谈一谈,莫言会讲故事能力的形成,对你学习语文的启发。(5分)
|
|
阅读《垃圾变水泥》,完成后面小题。(13分) 垃圾变水泥 ①资料显示,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平方米。全国2/3的城市被垃圾围困,1/4的城市已经没有地方处理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更严重的是,城市生活垃圾以平均每年8%—10%的速度增长,传统的垃圾处理技术已不堪重负。 ②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外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有:填埋法、焚烧发电法、堆肥 和综合处理法这些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弊端较多,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垃圾焚烧产生有害气体二恶英等,以及飞灰飞渣难以处理。 ③通过对国内外垃圾焚烧技术的研究,中信重工研发出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技术,利用水泥窑将生活垃圾变成生产水泥的原料。 ④记者在生产现场看到,一车车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直接被倒入全封闭的巨大处理间,随即被专用抓手投入到破碎机破碎后的垃圾由板式喂料机经专用皮带传送系统送入垃圾焚烧炉,经由原水泥生产系统引入850℃以上的热风进行高温处理,生成灰渣固化物进入原水泥生产系统,经原料立磨、水泥烧成系统磨碎再烧,最终成为水泥熟料。 ⑤该技术具有传统的垃圾填埋和焚烧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有效地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炭灰渣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垃圾储存和输送均处于负压状态,防止了异味对空气的污染;L型垃圾焚烧炉能够调节焚烧时间,非常适合处理目前我国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还能用垃圾中的可燃物替代部分燃料,完全达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 ⑥中信重工的这项创新与建一条日处理500吨垃圾的垃圾焚烧厂相比,每天可节约煤48吨,为水泥厂节约矿石65吨,也就是说,像洛阳这样的城市,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城市每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1.“垃圾变水泥”的新技术与传统处理垃圾技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不超过10个字)(3分) 2.认真阅读文章第④段,写出“垃圾变水泥”的生产流程(4分) 破碎垃圾→ →生成灰渣→ →水泥成分 3.文章第①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3分) 4.通读全文,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结合③一⑤段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