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下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好(hào)  (dìng) 流(bèng)  随声附(hé) 

B.意(xiá)  (bài)   然(hè)    泰然之(chǔ) 

C.丽(qǐ)   贮藏(zhù)  枢纽(qū)    顿开(sāi) 

D.事(zhào) 徒(dǎi)  (dí)    为人道(xiǎn)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题。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里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趟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1.从文段内容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请概括出两点。

祥子的痛苦来自:(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将哆嗦的祥子比喻成“风雨中的树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原著中这一章的结尾这样写道:“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结合文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按要求作文。

请以           的味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600字以上;④文中不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猫人

(美)罗杰 迪安 基瑟

我喜欢钓鱼。我最喜欢的钓鱼地点是在一个湖边,那个地方在加利福尼亚山区的一个城镇的小加油站附近,距我当初住的地方有三个小时的路程。

每年,冬雪刚刚融化,我便把渔具装上旅行车,出去钓一天鳟鱼。

有一次,我穿过美丽的人造高山湖泊的小水坝,把车开到一侧,开始卸下鱼竿。忽然,我听到一声枪响,呼啸着飞过我的头顶。听到有人开枪射击,让我大吃一惊,因为这是禁猎区,不允许打猎。另外,在我多年钓鱼的区域内,除了几辆拉木材的卡车路过,还是头一回遇到有人来。

我蹲在汽车后面,小心地瞭望四周,看是否有人。又响了两枪。子弹砰砰地击中大岩石,我却还是没有看到人。

随后,四个年轻人从土路上走来。一个人举起步枪,开了一枪。一只猫跑过土路,钻进灌木丛。

嗨,你们到底在干什么?他们走近了,我问他们,这里不允许打猎。

只是打一只该死的猫。大一些的青年说。另一个小青年慢慢举起枪,朝着那只猫又开了一枪,猫还藏在大石块后面。

别胡扯,伙计们。为什么没来由地要杀生?我问。

让你看,那只猫值多少钱?一个小青年说。

十元怎么样?我说。

砰!朝着猫的方向又是一枪,“一百元怎样?这个价钱可以接受。”四个年轻人中最大的一个说,他朝着猫的方向又开了一枪。

几个星期来,我一直在攒钱,好去买一艘旧船和发动机,以便不必在岸上钓鱼了。我钱包里有一百一十元,口袋里有二十元。

好吧,我给你们一百元买那只猫。只是请不要杀死它。我掏出钱包,从秘密夹层拿出一百元,放在棕色旅行车的引擎盖上。四个年轻人走过来,站在那里盯着钱看。他们的脸上显出非常严肃的表情。大一些的小青年俯身拿起钱来,揣进牛仔裤的口袋。

四个年轻人消失在路的拐弯处,我开始寻找那只猫。

几分钟后,男孩们乘坐一辆旧的敞篷小货车从我身边驶过,回山上的镇子。

用了一个多小时,我才给了那只猫足够的信任,抓到了它。我抚摸它五分钟左右,随后放进我的车里,连带我的渔具,开车回到山上的小店。

我问店主,他是否知道周围有人丢了一只猫。他走到我的车旁,看那只猫。他告诉我,住在隔壁的老人大约一星期前丢了自家的猫。老人很伤心,因为那是他妻子的猫,她在几个星期前去世,那只猫是她留下的全部纪念。

小店店主到电话机旁,打了一个电话。他回来时,给我倒了一杯热咖啡,我们聊了大约十分钟。我听到身后的门开了,我转过身。

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弯腰驼背,看上去至少有一百岁了,慢慢地走到拐角处。他坐在一张摇椅上,却一言不发。

那是他的猫。店主告诉我。

老人用手杖敲了三下地板。店主从柜台后出来,走到老人坐着的地方。老人跟店主耳语了几句,随后递给他一张纸。店主扶着老人的手臂,帮他站起来,他们走向外面的旅行车。

我透过窗户看到老人伸手进去,拿起那只猫,抱在胸前。随后,两个人走到隔壁的一栋活动住房,走了进去。

几分钟后,店主回来。

我真该上路了。我告诉他。

找到那只猫有奖励。店主说。

我不想要奖励。我回答。

店主拿出一张纸,我从他手里接过来。我打开折叠的纸,看到那是一张私人支票,可以兑换成现金,上面写着2500元!

我吃惊地扬起眉毛。“别担心,那张支票无效。从他妻子去世后,这个老人精神错乱了。”店主说。

我把支票对折,扔到柜台上,好让他扔掉。其后,我的内心告诉我把支票留下来。我把支票拿回来,放到衬衣口袋里。

我想,只有傻瓜才认为一只猫值那么多钱。他说着,大笑起来。

是呀,我知道。只有傻瓜才这么想。我说着,也笑了。

我走出门,钻进旅行车,开车回家。男孩和他们的枪让我决定推迟钓鱼旅行,另找时间。

我到家时,妻子给我一张字条,是一位来访的朋友留下的。字条上说他认识一个人,愿意把自己的船卖给我,可按月付款。我给那位卖船的人打电话。说完船的情况,我问他想要多少钱。

两千五百元。要是我替你筹措资金,就是三千元。他告诉我。我对他说,过一个小时后再给他打电话。

我从口袋里拿出支票,给我存款的银行打电话。我告诉他们猫的故事,问他们是否有办法查出老人给我的支票是否有效。我把支票的号码报给他们,等着他们回话。十分钟后,电话打回来了。

基瑟先生,支票有效。那头的女士说着,笑了。

有什么好笑的?我问她。

噢,我给银行打电话,询问这张支票是不是真的,那位先生笑了。他告诉我,那位给你支票的老人特别富有。他拥有在加利福尼亚地区经营的大部分木材公司。

这还不是唯一的惊喜。那天晚上,我驱车去看待售的船、发动机和拖车。揭开帆布时,那条船跟新的一样。这笔买卖很划算,我知道自己想要它。但是,我看到船的名字,我确定注定要这条船。

船的后面漆着的字是:猫人。

(选自《文苑 经典美文》2013年第3期,孙宝成译)

1.全文围绕着展开故事,请把表格中①②处的情节补充出来。

地点

情节

高山湖边

山上小店

我的家里

验证支票欲买船

售船地点

惊喜奇遇“猫人”船

2.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问题。

(1)老人用手杖敲了三下地板,店主就走到老人身边。从这一细节里,你看到老人与店主的关系如何?

(2)店主为什么说那张支票无效?除文中说店主认为从他妻子去世后,这个老人精神错乱了这一原因外,你觉得可能还有什么原因?

3.阅读故事,离不开想象。请你以老人的身份,把老人店主耳语了几句耳语的内容写出来。

4.“我把支票对折,扔到柜台上,好让他扔掉。可是,我的内心告诉我把支票留下来反映了怎样的品格?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晖

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 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箱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耐蚝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5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

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招待费输入 ,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斯莫尔《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

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节选自美国打桩专家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也有黑暗一面》)

链接三: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尝试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尝试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四:

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摘自网络,有删除)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人学会了使用工具,现代人学会了使用网络,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B阅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需要刻苦学习才行。

C网络时代所倡导的新阅读方式,可能使人难以坐下来静心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

D网络上的超链接模式,是纸质书上没有的,它会对读者的深阅读产生一些干扰。

2.下列对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概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传统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速度;数字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耐性。

B传统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逻辑性;数字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跳跃性。

C传统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深度;数字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丰富和时效性。

D传统阅读使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数字阅读使人的线下交往能力减弱。

3.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改变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B不断扫视、浏览、搜寻、点击阅读,使过于关注丰富多样的信息而不能深入阅读。

C长时间地使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致使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D某些人或某些东西通过摆弄、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促使人们的大脑变化。

4.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表述效果。

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5.“链接四中提到,深阅读的消失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输盘不 ,高兴

B.请之( 解说

C.知而不 争取

D.不可谓知类( 明白事理 )

2.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3.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偶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

B.徐公不若君美也

C.吾妻美我者

D.暮寝而思

3.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根据下列句子的句式、修辞和境界仿照句子,使上下文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

                                                                          

                                                                          

只要你满怀信心,善于发现,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稻田里没有鸟害,如果不扎“稻草人”,不喷洒农药,鸟雀也不会上门。

B为了防止学生因违反交通法规而不发生意外,我们在师生中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

C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到25%,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患者。

D晚饭后,她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边,看着茶杯里的雾气袅袅升起。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孩子,在奔跑的过程中,我希望你的步调是            的,步伐是           的,步韵是            的,步态是             的。

A和谐   稳健   匀称   优雅

B匀速   稳健   和谐   优雅

C和谐   匀速   优雅   稳健

D匀速   和谐   优雅   稳健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16862/24158) 首页 上一页 16857 16858 16859 16860 16861 16862 16863 16864 16865 16866 1686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