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机构所在地,对此机构解读正确的是 A. 主要负责监察官员 B. 负责裁决军国大事 C. 明朝设立的特务机构 D. 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
|
|
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以下措施标志着清代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的是( ) A.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B.设置内阁和六部 C.设立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落后致屈辱】 材料一: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这种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 【救国于危难】 材料二: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天乎太瞽!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 ——秋瑾《如此江山》 【革命新曙光】 材料三:“为血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时代的序幕。 【开辟新天地】 材料四:我们党的纲领如下:①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统治。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②直至阶级结束为止,即直至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1)“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具体指什么战争? (2)有人将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救治行动”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中“时代”指的是什么?这次运动有什么意义? (4)材料四中“我们党”是哪一党派?“我们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之元老,筹三省(注:北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 材料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评论的是谁? 任举一例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创办的“机厂”。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任答两点,可以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午一役”后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的主要爱国活动。(答两具体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历史事件为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 (3)为了改变材料二中提到的国人对国事的“漠然”,20世纪早期,中国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怎样的努力?请列举其中的两位代表人物。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规律。
|
|
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野蛮入侵,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间所罕有的深重灾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道光时,二十年,英吉利,开香港,到咸丰,第六年,打广东,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圆明园,放火烧。到光绪,甲午年,日本国,来打仗,我国败,失台湾。 ——1903年发行的《爱国三字书》 材料二: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1)材料一列出的史实分别对应哪几场中国近代遭受的列强侵华战争? (2)请你分别写出“开香港”“失台湾”的条约名称及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 (3)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了什么条约?此条约中的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条约又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4)你认为近代史上中国主权屡屡丧失的根源在哪里?
|
|
中共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主要体现在( ) ①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②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③有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新前途 ④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
五四运动的参加者有学生、工人、商人多个阶层。对此现象的合理分析是( ) 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洗礼 ②无产阶级的壮大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与这首《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团歌联系最密切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 五四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中国共产党诞生 D. 中共二大召开
|
|
金冲及认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有助于使文字的表达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并且明白易懂……这是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又一大功绩。”开创这一“功绩”的是( ) A. 胡适 B. 李大钊 C. 陈独秀 D. 蔡元培
|
|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 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C. 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 民族主义思潮已影响到民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