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某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份图表文字(I为碘元素符号).由此,你得到的信息和作出的推测是( )
![]() A.此食盐是纯净物 B.“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碘单质 C.1kg此食盐中含碘酸钾(35±15)mg D.“菜未烧熟不宜加入加碘盐”的原因可能是碘酸钾受热不稳定 |
|||||||
实验表明,用碱性溶液浸泡新鲜的蔬菜,能有效除去蔬菜上的残留农药,从而降低对人体的损害.根据上述原理,对刚买回来的蔬菜,你认为应浸泡在哪种溶液中( ) A.白酒 B.食醋 C.烧碱溶液 D.碳酸钠溶液 |
|
据《扬子晚报》2004年6月6日报道:渤海的污染已到了临界点,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遏止污染,渤海将在10年后变成“死海”.据资料称,渤海每年收纳的污水高达28亿吨,每年收纳的污染物超过70亿吨;海底泥中,重金属超过国家标准的2000倍;由于渔民滥捕和水质污染,渤海特有的黄花鱼、鲈鱼、比目鱼、鱿鱼、铁茄蟹、蛤蜊等特色水产的产量已大大降低,如今渤海没有一种鱼类、贝类、螃蟹能够形成规模群带.根据以上材料回答:渤海特有的黄花鱼、鲈鱼、比目鱼、鱿鱼等,能给人们带来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 A.维生素 B.蛋白质 C.淀粉 D.葡萄糖 |
|
经常使用修正液的学生,容易出现头疼、头晕、甚至抽搐和呼吸困难.经研究表明,这是由于修正液中含有一种叫二氯甲烷(CH2Cl2)的物质引起的.对此,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二氯甲烷有毒及具有挥发性 B.二氯甲烷有毒,应关闭所有生产二氯甲烷的工厂 C.该物质中含有3种元素且质量之比为1:2:2 D.从二氯甲烷的化学式中可看出,该物质之所以有毒,是因为它含有剧毒的Cl2分子 |
|
下列各种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山体滑坡,冰雪融化 B.用杵把胆矾研碎,铜器生铜绿 C.镁带燃烧.瓷碗破碎 D.煅烧石灰石,通电分解水 |
|
如图是实验室所用盐酸试剂瓶上标签的部分内容,请仔细阅读后计算:(1)用60mL的浓盐酸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 则他至少每天要喝多少毫升牛奶?
(2)利用刚配好的盐酸测定某二价金属(R)的纯度:他取8克该不纯金属粉末(所含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再取刚配好的盐酸溶液73克混合至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将滤液蒸干,得到粉末状固体的质量为13.6克. ①金属R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利用已知条件求解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x)比例式 ;; ③该金属的纯度 ; ④若反应后的溶液只含有一种溶质,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56.7克水,则此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 |
||
同学们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溶液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如图),溶液变成了红色,但是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为此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甲:可能是酚酞溶液变质的缘故 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二 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氢氧化钠与酚酞混合后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的缘故 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关 【查阅资料】酚酞是一种常用酸碱指示剂,遇碱性溶液变红. 【讨论分析】(1)甲同学提出猜想后,很快被小组同学否定了,其理由是若酚酞试剂变质,就不可能出现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的现象. (2)经过认真思考,大家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其理由是 . 【实验设计】(3)为验证丙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表中内容.
方案一:分别配制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取少量并滴加2滴酚酞溶液. 现象和结论:质量分数小的溶液中红色不消失,质量分数大的溶液中红色会消失,则证明 方案二: 现象和结论:出现红色且不褪去,结论同上. ![]() |
|||||||||
A、B、C、D、E分别是氧化铁、铁、氧气、单质碳、稀硫酸中的一种物质.用五个圆表示五种物质,用两圆相切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出五种物质名称. ![]() (2)若C在B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则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A能还原E,则E与D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 ![]() |
|
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一个趣味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他把铝屑加入到盛有稀硫酸的锥形瓶中,整个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2)待锥形瓶冷却到室温,气球膨胀(如图B所示).请用理化知识解释气球膨胀的原因 . ![]() |
|
哈尔滨坐落在美丽的松花江畔,可有时会看到如图所示的景象. (1)请结合右图说出你的感受 ; (2)对此情况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