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列化肥中,能促使植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的是( ) A.尿素CO(NH2)2 B.氯化钾KCl C.磷酸二氢钙Ca(H2PO4)2 D.硫酸铵(NH4)2SO4 |
|
|
“信阳毛尖”是一种绿茶,绿茶中含有的单宁酸(化学式为C76H52O46)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等功效.下列有关单宁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由碳原子、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C.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6:46 |
|
随着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碘泄漏,碘这种元素被人们所认知.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提供的碘元素的部分信息及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 B.碘原子核外共有53个电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 C.碘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碘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碘盐中含有碘酸钾(KIO3),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
|
|
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胃出浓烈的黑烟,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粉末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溅,放出热量,生成红色粉末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
|
|
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问的间隔变小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
|
加热某种固体有气体产生,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是化学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是物理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
|
|
2010年4月28日某媒体题为“排污工程施工,毒气放倒三人”的报道,引起某兴趣小组同学的思考. 【提出问题】排污管道中的毒气有什么成分? 【查阅资料】 I、排污管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酵会产生CO、CO2、H2S、CH4等. Ⅱ、H2S气体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提出猜想】小组同学对排污管道气含有上述气体中最少3种成分的猜想如下: 猜想1:有CO、CO2、H2S; 猜想2:有CO、CO2、CH4; 猜想3:有CO、H2S、CH4; 猜想4:有CO2、H2S、______; 猜想5:有CO、CO2、H2S、CH4. ![]() 【实验方案】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探究(夹持仪器已省略). 【问题讨论】 (1)如果A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______成立;如果B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______成立. (2)在验证猜想l的实验中,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若要进一步验证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操作是: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______,震荡. (3)要确证猜想5中是否有CH4,某同学认为图示装置有不足之处,需要在装置C与D之间加一个______装置.改进后,若气体燃烧,且D装置内壁出现______,证明气体中一定含有CH4.为了进一步确定气体中是否含有CO,可分别测定燃烧产物中H2O、CO2的质量.其方法是: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盛有______、______的装置,分别称量吸收燃烧产物前、吸收燃烧产物后装置的质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 |
|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气体:![]() (1)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 (2)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NH3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 ①制取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 CaCl2+2NH3↑+2X.X的化学式为:______.②制取并收集NH3,应该从上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 ③NH3是一种碱性气体,干燥时不能选用下列干燥剂中的______(填序号). A.固体氢氧化钠 B.浓硫酸 C.生石灰. |
|
| 取22.2g石灰石样品,放入盛有126g稀盐酸的烧杯中,石灰石中的碳酸钙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也不溶解),烧杯内物质质量变为139.4g.则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g,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 |
| “达菲”是目前世界上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良方之一.生产药品的主要原材料是我国传统香料八角茴香中所含的莽草酸,根据其化学式(C7H10O5)计算:(1)莽草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2)莽草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3)174g莽草酸中含有 g氧元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