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先用铝制易拉罐收集满一罐CO2气体,然后迅速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浓溶液,立即将易拉罐口封闭(不漏气),轻轻摇动易拉罐,发现易拉罐很快变瘪,但过一段时间后,易拉罐又重新鼓起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易拉罐为什么先瘪后鼓? 【分析猜想】易拉罐开始时变瘪的原因是 (1)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易拉罐中又生成了气体A,其成分极有可能是CO2或 H2. 【查阅资料】①Na2CO3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会分解; ②铝单质比较容易被酸、碱腐蚀.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为了检验铝制易拉罐中重新生成的气体成分,小组又进行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相应的实验现象:
【反思评价】小组根据实验探究获得一条对金属铝化学性质的新认识(5):______. 【拓展延伸】Al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了气体的同时还生成另一种书写形式类似于KMnO4的盐,请完成下列反应化学方程式(6):2Al+2NaOH+2H2O=2______+3A↑.当然,本实验只是初步探究,还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有待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深究. |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依据实验目的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 (1)用甲装置测定水的组成.a试管中气体能燃烧,该气体是______,正极与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__.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H2↑+O2↑ |
|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及性质.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 (填上图字母),可选用C装置收集氧气,其原因是______.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NH3),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 (填上图字母). |
|
框图中B用于改良酸性土壤,J是最常见的金属,G是红棕色物质,E、F、I为无色气体,I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在溶液D中滴入AgNO3溶液产生难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1)写出反应②、⑤的化学方程式:②______ 2H2↑+O2↑ |
|
|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园区内的一些设计理念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1)用“活性炭+超滤膜+紫外线”组合工艺获得直饮水.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 (2)餐厅制作美食用到的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 ![]() (3)使用的电动观光车,有效减少了CO2、SO2、CO等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中可能会造成酸雨的是 . (4)世博会的举办,让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下列做法中,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节约使用天然气 B.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C.分类处理生活垃圾 D.尽量选用公共交通,少开车. |
|
|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 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且降温到t1℃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 (填写物质序号).
|
|
|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将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 ; (2)往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 (3)用稀硫酸除铁锈 ; (4)天然气燃烧 . |
|
|
按要求书写化学符号: (1)三个氮气分子 ;(2)五个硝酸根离子 ;(3)小苏打的化学式 . |
|
用如图能正确反映下列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
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滴入瓶中,a、b处水面无明显变化.则瓶中固体为( )![]() A.烧碱 B.生石灰 C.食盐 D.硝酸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