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从物理的角度看古诗词会发现有的诗词中也蕴含了朴索的物理知识。在下面四句诗词的物理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毛泽东的《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指位于地球表面的人随地球自转每天的行程约为八万里,这个结论与人的位置无关。

B. 陈与义的《襄邑道中》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在这首诗中,诗人艺术性地表达了他对运动相对性的理解。诗中描述了“花”、“榆堤”和“云”的运动都是以船为参考系。

C.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描述的情景涉及到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D. 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诗词中“临崖立马收缰晚”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状态不能突变。

 

A 【解析】 “坐地日行八万里”中八万里即四万公里,等于赤道的长度,所以这个结论与人的位置有关.故A错误;参考系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假定静止不动的物体.故只要研究对象与参考系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则观察到的结果是物体静止不动.在本题中船是向东高速行驶,诗中描述了“花”、“榆堤”和“云”的运动都是以船为参考系.故B正确;会挽雕弓如满月,则发生了弹性形变的弓具有一定的弹性势能,释放后,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故C正确;惯性是物体总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临崖立马收缰晚”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状态不能突变.故D正确.本题选择不正确的,故选A. 点睛:该题考查对相对运动、参考系、惯性等物理概念的理解,真正理解了参考系等概念即可顺利解决此类题目,而要理解这一概念就必需多看课本,多认真处理此类题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物理学的发展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卡文迪许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 牛顿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C. 开普勒研究第谷的天文观测数据,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D. 伽利略发现地月间的引力满足距离平方反比规律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相距s=4m、质量均为M,两个完全相同木板AB置于水平地面上,一质量为M、可视为质点的物块C置于木板A的左端.已知物块C与木板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40,木板A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0,最大静摩擦力可以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开始时,三个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现给物块C施加一个水平方向右的恒力F,且F=0.3Mg,已知木板AB碰撞后立即粘连在一起.

1)通过计算证明AB碰前AC是一起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求从物块C开始运动到木板AB相碰所经历的时间t

3)已知木板AB的长度均为L=0.2m,请通过分析计算后判断:物块C最终会不会从木板上掉下来?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长L=8m,质量M=3kg的薄木板静止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m=1kg的小物体放在木板的右端,现对木块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取g=10m/s2,求:

(1)若薄木板上表面光滑,欲使薄木板以2 m/s2的加速度向右运动,需对木板施加的水平拉力为多大?

(2)若木板上表面粗糙,物体与薄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若拉力F=6N,求物体对薄木板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3)若木板上表面粗糙,物体与薄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若拉力F=15N,物体所能获得的最大速度。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LMN是竖直平面内固定的光滑绝缘轨道,MN水平且足够长,LM下端与MN相切,质量为m的带正电小球B静止在水平轨道上,质量为2m的带正电小球ALM上距水平轨道高为h处静止释放,在A球进入水平轨道后,A.B两球间相互作用视为静电力作用。带电小球均可视为质点。已知A.B两球始终没有接触。重力加速度为g。求:

1A.B两球相距最近时,A.B两球系统的电势能

2A.B两球最终的速度的大小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把重8N的物体放在倾角=30°的粗糙斜面上并静止,物体的上端与固定在斜面上的轻质弹簧相连,弹簧与斜面平行,若物体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5N,则:

1)弹簧为原长,且物体保持静止,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

2)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且物体保持静止,则最大弹力为多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