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优质的面粉需要细磨,上好的咖啡离不开反...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优质的面粉需要细磨,上好的咖啡离不开反复的研磨,好墨要磨,好玉也要磨,有些话还要反复琢磨,好事亦多磨......磨是生活的常态,磨也是人生体验与品味。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悟,以“磨”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诗歌除外。

 

参考例文 磨 老话常讲“十年磨一剑”,这里的磨,是一种品质的保障。文人常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里的磨是一种艺术上的不懈追求。磨是一条通往精致的捷径。 CCTV的纪录片曾播出过一部关于漆器的纪录片。片中年近八旬的匠人,带着老花镜,将一根生有倒刺的细罩伸入漆器雕花的每一条细缝之中,细细打磨,磨玩一番再对着灯光细细打量一番后,不慌不忙忙地继续磨,磨好的地方灯光一照,便漾出一道琥珀色的光辉,整件漆器磨好后如玉雕成一般,温润,晶莹。磨使漆器脱胎换骨,精美绝伦。 “好的漆器是漆出来的,也是磨出来的。”匠人和蔼说道,这场景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匠人以心磨漆器,而文人以心磨诗词。唐有贾岛之推敲,有“千锤百炼”得一“绿”字。今有周汝昌三代白首,六十余年方得周汝昌汇校《红楼》。在通往精致的路上,磨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器具也好,诗词也罢,少了磨,就如同少了点睛之笔的龙,再难腾飞。 而我们当今的社会,却恰恰缺失这种“磨”的意识。前日新闻人教版教科书一本书竟出现五处错误。记者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表示:“出版社需要尽量压缩从编稿到出版的时间,以求盈利”。我心中满是凉意。连教材这种需要“磨”的东西都可以忽略“磨”而直接发行,何况其它呢?我又忽然记起了纪录片中的漆器,而作为漆器发源地的中国,在国际上却未获得太多认可,这其中是不是少了“磨”的缘故?不止漆器,我们的很多国货都因做工粗糙而在竞争中输给“做工精致”的日本,我们和先进国家的差距,是不是就在一个“磨”上面呢? 在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磨”似乎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无用功,然而我们却忘却了,当我们于灯下赏析那精致晶莹的漆器,当我们在月光下赏析诗篇时,那推敲的一字亦有韵味,能咀嚼出深深的感动,那份“磨”出来的韵味,犹如城市的下水道,平时隐而未觉其妙,至若夜雨霏霏,连月不开时方显其过人之处。那份“磨”出来的精致也能洗一洗弥漫在社会中的浮躁之气,帮助人们诗意地栖居。 【解析】 试题解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个作文题目并不太好写,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浅,不能意会这个字所包含的内涵,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写这篇文章,很容易写的没有什么特色。因此要想写好作文,应该多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写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联系全文,说说“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2.本文在第段处引用了韦应物的诗句,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下列加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4. 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香菇”

①作为“新晋网红”,“蓝瘦香菇”近日大受追捧。网络新兴词语层出不穷,管中窥豹不难发现,这些流行语恰是社会现实和心态的一面镜子。 

②南宁小哥失恋后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反复强调的“蓝瘦香菇”,是爱情遭遇不顺后的情感宣泄,而网络青年们更是由此引申出花样的版本:“压上积蓄买房,蓝瘦,香菇!”“上了那么多天班今天居然还是礼拜二,蓝瘦,香菇!”“论文还没开始写,学校又急着让我交,估计又要熬夜了,蓝瘦,香菇!”“没有时间找对象,妈妈也催,蓝瘦,香菇!”这看似调侃的背后,也都或多或少透露着青年难以突破的社会现实。 

③残酷且倍感压力的各类现实真实地存在着。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在就业压力本就很大的情况下,一个工作岗位里饱含着许多人的竞争、欢喜和失落;而高房价给青年带来的伤害或许更加直接,持续攀升的价钱,不仅让一部分青年消磨了斗志,更让很多年轻有为的青年逃离了大城市,这背后也不免有放弃梦想的无限失落;基于现实压力和情感疏离,大龄单身青年群体正越来越庞大,建立美好家庭的愿望在很多青年看来变得遥不可及,心情急躁、精神不振也成为不少青年的常态。这些亲身体验的社会现实,不免让年轻人难受。 

④但正处于奋斗时期的青年,应当明白,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容易的。工作需要投入精力,住房需要打拼奋斗,爱情婚姻也需要用心经营。哪怕是20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今日这般万众瞩目,也忽略不了背后他几十年的坚守和辛勤耕耘;而演绎一段传世的美好爱情,必少不了背后两人相濡以沫的相知相扶、宽容大度。凡灿烂的果实,显然取得的不会那么轻松自在。 

⑤令人难过的事情何其多,深陷“蓝瘦”情绪的控制之下,自我就会显得被动。与其遇到挫折时反复叨念什么“蓝瘦香菇”的负面情绪,倒不如多花点时间从精神上到技能上全方位提升自己,去寻求更好的未来。一个温暖的房子,虽然让很多人在房价之下望而却步,但多努力一下即便不能在这座城市如愿以偿,却也一定会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生活不就是解决一个个困难,然后不停地取得进步和突破吗? 

⑥“万事皆难,诸事皆行”。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借用当下最流行的说法,“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香菇’?”不畏惧困难,不抛弃放弃,不停滞不前,身体力行,才是青年人该有的姿态。                              

(中国青年网  作者:杨丽)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从全文来看,文章前两段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写出③—⑥段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云卿少与张浚为布衣交,浚为相,驰书函金币属豫章帅及漕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遁迹湖海有年矣。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能屈,幸亲造其庐,必为我致之。”

帅、漕密物色,曰:“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帅、漕乃屏骑从,更服为游士,入其圃,翁运锄不顾。进而揖之,翁曰:“二客何从来耶?”延入室,土锉竹几,地无纤尘,案上有《西汉书》一册。二客恍若自失,默计此为苏云卿也。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浃,遂扣其乡里,徐曰:“广汉。”客曰:“张德远广汉人,翁当识之。”曰:“然。”客又问:“德远何如人?”曰:“贤人也。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因问:“德远今何官?”二客曰:“今朝廷起张公,欲了此事。”翁曰:“此恐怕他未便了得在。”二客起而言曰:“张公令某等致公,共济大业。”因出书函金币置几上。云卿鼻间隐隐作声,若自咎叹者。

二客力请共载,辞不可,期以诘朝上谒。旦遣使迎伺,则扃户阒然,排闼入,则书币不启,家具如故,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豫章帅及漕曰 __________        ②翁运锄不          __________

③  入室         __________        ④排入              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此独有灌园苏翁,无云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翁已遁矣,竟不知所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苏云卿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瓜 洲①

[清] 丁耀亢

水外苍烟一鹭明②,长天雨歇半江晴。

双舟对过如梭急, 爱听船娘转舵声。

【简注】①瓜洲:镇名。在江苏扬州南,大运河入长江处。②苍烟:灰白色的雾气。

1.诗歌的第一、二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加以描述。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令国人感动又感慨。请阅读下面材料,探究这位“三无教授”获诺的原因。

材料一: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科技组组长。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直到第191次试验,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

材料二: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里,满身都是酒精味。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和安全,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她的同事们也都愿意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

材料三: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的过程时,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她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