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大麦行①

唐  杜甫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注解】①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奴剌、党项、羌攻梁州。诗人故有此作。②汉桓帝时有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③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由梁州都督督四州。④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大麦行》与《琵琶行》《燕歌行》文体相同,“行”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形式较为自由。

B. 一、二两句,化用童谣,反其意而用之。麦收时节却无欢乐景象,反而妇女哭男人逃,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C. 三、四两句,先一句说敌寇掠夺范围之广,后一句作者呼吁四州军民,同仇敌忾,坚决抵抗胡羌入侵。

D. 五、六句,前句设问后句回答,江山远长,虽然调发蜀兵三千,也只能疲于奔命,难以救护。

E. 七、八两句与“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明喻手法,抒发思乡之情。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昭素,开封酸枣人。少笃学不仕,有至行,为乡里所称。常聚徒教授以自给,李穆与弟肃及李恽皆尝师事焉。乡人争讼,不诣官府,多就昭素决之。开宝中,穆荐之朝,诏召赴阙,见于便殿,时年七十七,精神不衰。太祖问曰:“何以不求仕进,致相见之晚?”对曰:“臣草野蠢愚,无以裨圣化。”赐坐。因访以民间事昭素所言诚实无隐上嘉之以衰老求归乡里拜国子博士致仕赐茶药及钱二十万留月余遣之年八十九卒于家。

(选自《宋史》,有删改)

1.下列选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因访以民间事/昭素所言/诚实无隐上/嘉之/以衰老求归乡里。

B. 因访以民间事/昭素所言诚实无隐/上嘉之/以衰老求归乡里。

C. 拜国子博士/致仕赐茶药及钱二十万留月余/遣之/年八十九/卒于家。

D. 拜国子博士/致仕/赐茶药及钱二十万/留月余遣之/年八十九卒于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对曰:“臣草野蠢愚,无以裨圣化。”

②乡人争讼,不诣官府,多就昭素决之 。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韩凭夫妇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选自干宝《搜神记》)

注:①城旦:一种苦刑,受刑者白天防备敌寇,晚上筑城。②日出当心:太阳照着我的心,意思是向太阳立誓,表示自杀的决心。③衣不中手:意思是衣服已经朽烂,经不住手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其雨淫淫  淫淫:雨水连绵不断的样子    B. 王囚之,为城旦 论:议论

C. 宿昔之间  宿昔:旦夕,形容时间短    D. 屈体相  就:靠近

2.对本文思想内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写韩凭夫妇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从侧面揭露了宋康王之类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无耻。

B. 本文讲述了韩凭夫妇坚贞不渝的爱情,歌颂韩凭妻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不慕富贵的高贵品质。

C. 韩凭和妻何氏是一对忠于爱情、誓死不屈的夫妻,何氏宁死也不到王府,最后被逼投台而死。

D. 本文的结局写韩凭夫妇的墓上长出两棵大树,根交枝错,且有鸳鸯栖鸣于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间真君子

拾遗

1912年正月,郭沫若屏住呼吸揭开盖头,发现新娘长着“一对露天的猩猩鼻孔”,他奔出洞房,五天后离家出走。原配张琼华独守空房68年。1906年,鲁迅被母亲骗回老家完婚。新婚晚上,他独自睡进了书房,第三天离家出走。原配朱安独守空房43年。

胡适13岁时,母亲便做主给他定了婚,而胡适与江冬秀未曾谋面。胡适内心也曾抗拒过、疑虑过、矛盾过,但终没有推翻婚事。他说:“我深深懂得旧式婚姻中女性的地位。”1917年,留美归来的北大教授胡适迎娶了江冬秀。历史学家唐德刚说:“这位小脚、眼有翳、爱打麻将的女人,成了传统中国社会最后一位福人。”

1919 年,林语堂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没想到经费用尽,生活断炊,他求助于北大胡适,“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不久,林语堂就收到了胡适的汇款。胡适说:“这是工资预支款,君归国后,一定要回北京大学工作。”哈佛毕业后,林语堂又赴莱比锡大学读博。他电报胡适:“再向学校预支1000美元。”后学成回国,林语堂如约到北大任教。他找到校长蒋梦麟,万分感谢。蒋校长感到意外,林语堂这才知道学校根本没出过这笔资助——那都是胡适个人的钱。而这件事,胡适从没有向外人说过。胡适资助的对象,还有吴晗、周汝昌、李敖、沈从文等一众才子,他还资助过贩夫走卒。

胡适是倡导白话文的旗手,而黄侃是反对白话文的先锋。一次,黄侃在讲课中举例说:“如果胡适的太太死了,其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文言仅需四字:妻丧速归。”胡适的回击也令人叫绝。课堂上,胡适对学生们说:“前几天,行政院给我发信,邀我去做秘书,我拒绝了。同学们如有兴趣,可用文言代我拟一则电文。”学生写完后,胡适选了一则字数最少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仅12个字,也算言简意赅。但胡适说:“我的白话文电文就5个字:干不了,谢谢。”学生们纷纷叹服。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这是胡适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作为新文化运动和“自由主义”之旗手,胡适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胡适在给杨杏佛的信中说:“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如果有人说,吃胡适一块肉可以延寿一年半年,我也一定情愿自己割下来送给他,并且祝福他。”新文化运动后,因政见不同,鲁迅与胡适交恶。此后,鲁迅在报刊上多次挖苦、讽刺胡适。面对鲁迅痛骂,胡适从不应战。对于鲁迅的文章,只要认为是好的,他就会大力推荐。鲁迅去世后,作家苏雪林给胡适写信,称鲁迅是“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胡适回信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鲁迅死后,胡适从没发过一句恶声。当许广平就《鲁迅全集》出版事宜给胡适写信,请他“鼎力设法”介绍商务印书馆时,胡适“慨予俯允”,立马出面推荐,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奔波效力。

胡适曾赠言北大哲学系毕业生:“我这里千言万语,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胡适学术上的伟大,不在于他的著作,而在于他的治学之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世间有一种最流行的迷信,叫做‘服从多数的迷信’。人都以为多数人的公论总是不错的。”所以胡适觉得应该“大胆假设”,不大胆地假设、怀疑,就不会有进步和创新。但大胆假设、怀疑之后,应该“小心求证”。“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这种治学方法,也被胡适运用于做人做事中。所以他从来不站队、不妄议、不盲从,不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把别人的脑力当脑力。史学家顾颉刚说:“我的研究古史的方法,直接得之于胡先生。”

1962年2月24日,一场庆祝酒会上。胡适发表即席演讲,不料讲到一半,突然心脏病猝发,溘然长逝。

整个天下,哭声一片。

【相关链接】

胡适曾自比唐僧,他作《<西游记>的第八十一难》,写了个故事:唐僧取了经回到通天河边,梦见黄风大王等妖魔向他索命,即念动真言,把当日想吃唐僧一块肉延寿三千年的一切冤魂都召请来,把身上的肉割下来都布施给他们吃了,一切冤魂都得超度,他也成了正果。胡适在给友人的信中也说:“如果有人说,吃胡适一块肉可以延寿一年半年,我也一定情愿自己割下来送给他,并祝福他。”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适不仅资助了一些才子,还帮助贩夫走卒这样的社会底层人物,这表明他心地善良,平等仁爱。

B. 黄侃与胡适的“白话文之争”让读者领略到了两种文学形式的不同魅力。针对黄侃的带有讽刺意味的发难,胡适的回答显得机智又洒脱。

C. “吃胡适一块肉可以延寿一年半年,我也一定情愿自己割下来送给他,并且祝福他。”表现出他巨大的宽容和牺牲精神。

D. 胡适在治学上特别强调“大胆求证”,只有大胆地假设、怀疑,才能做到不站队、不妄议、不盲从,才能最终收获成功。

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胡适身上“真君子”的品质有哪些?

3.文章以“整个天下,哭声一片”结尾,请结合全文探讨这样结尾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场出现了三股大的文化潮流:一是“国学热”。在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应而生,社会大众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情被重新点燃。二是关注现实的影视作品受到大众追捧。三是网络游戏悄然诞生。上述三者以“国学热”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但如果从大众消费文化的角度来看,后者才是最大的赢家,它经过10多年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处于上升趋势。网络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和成长起来的。

②网络文学年轻的作者们刚刚走出校门,甚至仍然在读,他们涉世未深,缺乏社会阅历,几乎未接受过写作训练,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亦处在懵懂阶段。然而,他们热情好学,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熟悉网络虚拟环境;他们思想活跃,在线编写故事毫无心理羁绊。他们占据的时空优势和读者优势是传统作家所缺乏的,读者喜欢是他们写作的动力和唯一目的。由于作者读者是同代人,人生经历与感受容易产生共鸣,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国学热”和“在线游戏”成为网络文学两个重要的文化基因或许是一种偶然,但其促使一代人文化消费范式的形成实是一种必然。

③网络作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首先是在审美上的高度认同,其次是在形式、内容上的直接借鉴和翻写、延伸,再次是打破时空限制赋予历史以现代想象。在男性向写作和女性向写作中,这一关系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男性向写作多取其意蕴,女性向写作则取其形态。

④网络文学极少有效仿现代文学之作,取法古人的却比比皆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往往都曾流行于民间大众当中,书场、茶舍是其生根发芽的场所。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辽阔的虚拟空间,实现了与大众的心灵契合与对接,在这一点上网络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存续有相通之处。

⑤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夹叙夹议,对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大胆推测,其借古论今的演绎技法继承了古代话本小说的叙事传统。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孙晓的《英雄志》、打眼的《黄金瞳》等,无不承袭古人智慧,而又具有现代视野。树下野狐的《云海仙踪》则直接脱胎于《白蛇传》。

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网络文学作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宝藏,逐渐与中国古典文学建立了特殊关系,从《后宫甄嬛传》《悟空传》等网络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但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与发扬,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零散而浅显的,表象化的成分居多,真正吸取精髓、发扬光大的作品只是凤毛麟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学热”虽然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但它最终不是最大的赢家,最大的赢家是悄然诞生的网络游戏。

B. “国学热”的出现,表明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需求不断提高、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情已再次被点燃。

C. 网络游戏经过10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处于上升趋势,这是网络文学诞生和成长的文化背景。

D. 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和发扬是零散而浅显的,真正吸取精髓、发扬光大的网络作品很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流传至今的我国古代文学经典往往都曾流行于民间大众之中,而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实现了与大众的心灵契合与对接。

B. 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其原因是作者与读者的人生经历、感受相同或相似。

C. 作者在第⑤段中列举作家作品,意在说明网络文学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古典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D.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网络文学作家努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寻找宝藏,吸取精华,逐渐与中国古典文学建立了特殊关系。

3.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体现在哪些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 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C. 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D. 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B. “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 只有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改变,才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D. 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 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C. 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D. 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拥有了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探究拓展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攀栖鹘之巢              正襟坐而问客曰

B. 有孤鹤,横江东来        千里者,三月聚粮

C. 今者暮                  为夫婿所

D. 履巉岩,蒙茸            蹑迹求,见有虫伏棘根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霜露降,木叶尽脱       无伯叔,终鲜兄弟

B. 安所得酒乎             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C. 凛乎不可留也           自今以往,吾无意于人世矣

D. 待子不时之须          愚辞歌愚溪

3.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

A. 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 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 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 前后二赋都是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默写

(1)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下列句子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4)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写在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 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 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 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少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C. 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鱼虾而友麋鹿      ④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A. 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相同    D. ①和④不同   ②和③不同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D.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取无禁,用之不竭             ②渺沧海一粟

B. 声呜呜然                     ②何为然也

C.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绝壁之下     ②寄蜉蝣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D. ①浩浩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②客亦知夫水与月

 

下列四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C.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下列四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酒(引申为劝酒)客          (任凭)一苇之所如

B. 苏子(忧愁凄怆)然             正襟(危险)坐

C. (使……跳舞)幽壑之潜蛟       (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D. 则天地(竟,简直)不能以一瞬   相(交错)枕藉乎舟中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xū)之秋    歌窈(tiǎo)之章  飘飘乎如(yí)世独立

B. 倚歌而(hè)之  桂(zhào)兮兰桨  击空明兮(sù)流光

C. 苏子(qiǎo)然  正(jīn )危坐    泣孤舟之(lí)妇

D. 余音袅(niǎo)山川相(liáo)    是造物者之无尽(cáng)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之楣间,周环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心石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构:建造

B. 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C. 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艺:装饰

D. 公以言事忤天子               忤:触犯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及归而没金陵

B. 孺允兄弟虽蠖屈

C. 此世俗不忘荣名者为然

D. 园中构屋五楹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4.请简要概括作者借杏花书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亡儿曾羽孙圹志

归有光

呜呼!余生七年,先妣为聘定先妻。一年而先妣弃余。余晚婚,初举吾女,每谈先妣时事,辄夫妇相对泣。又三年生吾儿,先妻时已病,然甚喜。临死之夕,数言二儿,时时戟二指以示余,可痛也。

时吾儿生甫三月,日夜望其长成。至于今十有六年,见吾儿丰神秀异,已能读父作书,常自喜先妻为不死矣。而先妣晚年之志,先妻垂绝之言,可以慰也。不意余之不慈不孝延祸于吾儿,使吾祖、吾父垂白哭吾儿也。

吾儿之亡,家人大小,哭尽哀。今母之党,皆哭之愈于亲甥。其与之者,相聚而哭。其性仁孝,见父母若诸母,尚有乳哺之色。慈爱于人,多大人长者之言。故其死莫不哀。

一日,余与学者说书退食,方念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洞庭有来学,贫甚,余馆之,儿时造其室视食饮,殷勤慰藉,其人为之感泣。余与妻兄市宅,已雠而求不已。儿每从容言:“舅舍大宅而居小宅,可念,吾父终当恤之,他勿论也。”余误笞一人,儿前力争之;余初不省而后悔。笞者闻儿死,为之大哭。余穷于世久矣,方图闭门教儿子;儿能解吾意,对之口不言而心自喜,独以此自娱。而天又夺之如此,余亦何辜天耶!

岁之十二月,余病畏寒,不能早起,日令儿在卧榻前诵《离骚》,音声琅然,犹在吾耳也。会外氏之丧,儿有目疾,不欲行,强之而后行。盖以己酉往,甲子死也。前死二日,余往视之。儿见余夜坐,犹曰:“大人不任劳,勿吾故不睡也。”曰:“吾母勿哭我;吾母羸弱,今三哭我矣。”又数言:“亟携我还家!”余谓:“汝病,不可动。”即颦蹙甚苦。盖不听儿言,欲以望儿之生也;死于外氏,非其志也。

呜呼!孰无父母妻子!余方孺慕,天夺吾母;知有室家,而余妻死;吾儿几成矣,而又亡。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吾儿之孝友聪明与其命相,皆不当死。三月而丧母,十六而弃余。天之于吾儿,何酷耶!

(有删改)

【注】①圹(kuàng)志:墓志。②戟二指:伸出或竖起食指和中指,其形似戟。③今母之党:归有光继室王氏一方的亲属。④若:和。诸母:婶母。⑤说书:讲说书中句意大旨。⑥外氏之丧:外祖父家里有丧事。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妻垂绝之言,可以慰也     少:略微

B. 其与之者,相聚而哭         游:游玩

C. 家人大小,哭尽哀           无:无论

D. 已雠而求不已               直:同“值”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洞庭有来学,贫甚       得不焚,殆有神护

B. 天之于吾儿,何酷耶    还也

C. 余亦何辜天耶           其制稍异

D. 吾故不睡也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归有光亡儿“孝友”的一组是(    )

①见吾儿丰神秀异,已能读父作书   

②见父母若诸母,尚有乳哺之色   

③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   

④余误笞一人,儿前力争之   

⑤儿能解吾意,对之口不言而心自喜   

⑥大人不任劳,勿以吾故不睡也

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归有光为儿子曾羽孙所写的墓志铭,曾羽孙是归有光的原配所生。曾羽孙出生三个月后,其母亲就亡故;又十六年,曾羽孙也撒手人寰。

B. 曾羽孙仁孝慈爱,因此,在他死后,家人、亲戚、朋友,无论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都恸哭异常,就连前来向归有光求学的洞庭人也为之哭泣,表达哀痛之情。

C. 曾羽孙聪颖,能领悟父亲归有光望子成龙、光复家业的心意;而归有光盼儿病愈心切,没能领会儿子屡次表达的那种想被带回家、不想死在他乡的心愿。

D. 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出有情感价值的材料,是归有光文章的一大特色。本文于娓娓叙述之中饱含伤感之情,简短议论之中充满切肤之痛,读来令人心碎。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念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

(2)儿时造其室视食饮,殷勤慰藉,其人为之感泣。

(3)余病畏寒,不能早起,日令儿在卧榻前诵《离骚》,音声琅然,犹在吾耳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孺人:大夫的妻的封号,明代为七品官之母或妻的封号。 ②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③洒然:整齐貌。 ④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十六,来       归:女子出嫁

B. 不能言           喑:哑,不能说话

C. 弃物           靡:无

D. 僮奴有恩         遇:遇到

2.对下列两组词语中画线词的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世乃有无母人            ②辍耕垄上

③老妪杯水盛二螺进        ④垣墙周庭,当南日

A. 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B. 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

C. 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

D. 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B.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C.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D.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不自禁。

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南日                 当:挡

B. 诸父异爨               迨:及,等待

C. 吾家读书久不           效:收效

D. 令人长不自禁           号:号令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又杂植兰桂竹木    B. 鸡栖

C. 然余居    D. 室西连中闺

3.下列各项中,不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 尝居于此

C. 先妣抚之甚厚

D.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屋,伴随作者经历了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表现了作者的沉重慨叹。

B. 对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空缺的感情。

C. 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十分疼爱,去轩中看望孙子,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现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而这希望便落在了作者身上。

D.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写“悲”时,把自己的感情与所叙的事件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情调。如写祖母一节,“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祖母刻骨铭心的哀思。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某班为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热情,将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拟写一段串联词。要求关涉以下作品的内容,衔接连贯自然,有文采,100字左右。

串词(《琵琶行》结束,《项脊轩志》即将开始):

 

根据《项脊轩志》的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句话。

示例:生活,就是项脊轩中的桂影书香,虽平常但也平静,平静中自有珊珊可爱之处。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而在传递这种感情时,往往又不是直截了当,总是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

②归有光可谓深谙此道

③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古人在吟诗作文时总是想方设法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

④或哀婉凄切,或闲适欢愉

⑤或托物以言志,或借景以遣怀,或即事以抒情,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

⑥他在《项脊轩志》中正是将那种“可喜”“可悲”之情不留痕迹地融入了写景叙事当中

A. ③④①⑤②⑥    B. ③⑤②④①⑥    C. ③④①②⑥⑤    D. ⑥⑤②③④①

 

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三讲”之后,广大干部的思想觉悟大幅度提高,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指日可待

B. 他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望着丰收在即的庄稼,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C. 姑娘们亭亭玉立,引来了无数羡慕的目光。

D. 锣鼓一响,灯光变暗,剧场里万籁俱寂,剧幕拉开,演出开始了。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散文家。他的散文取法于“唐宋八大家”,有较大成就,时人对他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

B.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一般选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C. “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初一”称“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D. “公”“子”“先”在文言文中用作对对方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妪,大母婢也

吾从板外相应答          轩东故尝厨,人往,从轩前过

A. 两个“先”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B. 两个“先”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C. 两个“先”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D. 两个“先”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尘泥渗漉,雨泽    B.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C. 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D. 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下列画线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算而今重到须    B. 寒水自

C. 中原望气如山    D. 借书

 

下列各句中的“得”与“轩凡四遭火,得不焚”中“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北向,不能

B. 兄事之

C. 与项羽相见

D. 赵惠文王时,楚和氏璧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