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说,罗斯福新政“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该学者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A. 放弃了资本主义自由体制

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C. 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D. 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

 

有学者研究指出,1929年~1938年,美国大部分商品滞销,但收音机的销售量却呈爆炸式增长。由此可以推理当时

A. 民众闲暇时间大幅增加

B. 电子产品不受危机影响

C. 民众醉心于超前性消费

D. 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A. 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    B. 应用西方科技速度不断加快

C. 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使命    D. 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 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B. 改善了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

C. 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D. 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原因在于:获得各种信息需要代价;制定、下达、执行和反馈计划需要成本;不同主体之间利益难以达到高度一致;计划人员的理性非常有限。另外,中央计划手段的有限性与实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不相适应。材料反映的主旨是(   )

A.国家丧失了干预经济的职能     B.高额成本导致计划经济效益低下

C.计划经济难以有效配置资源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为了保障涉外经济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我国特制定颁布了《涉外经济合同法》。该法适用的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同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之间订立的经济合同。这一文件的发布

A. 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B. 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 表明中国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D. 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提及当今中国很多闻名海内外的公司的创办历史时,如海尔公司、联想公司等,都不约而同定格在1984年,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B.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

D. 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的进度加快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提出的主要根据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

C.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

A. 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C. 为坚持抗战提供经济支撑    D. 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下面为近代中国工业品批发物价指数的周期性波动曲线图,其中1914~1920年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中国工业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B.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C. 一战导致中国社会动荡

D.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有资料统计,1932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同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这说明

A.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D. 美英经济的迅速发展急需向苏联输出过剩的设备和技术

 

以下是1872~1894年中国各类近代工业所占份额示意图,此图反映了

A. 外国资本掌握中国经济命脉

B. 洋务企业管理先进

C. 中国的民族企业规模比较小

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从实质上看,钢铁价格下降反映了(   )

A. 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生活    B. 社会化大生产推动经济发展

C. 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    D. 铁路和轮船运输降低产品成本

 

下面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中名为“新兴西方的世界(1763年)”的插图,该图反映的主题是

A. 贸易范围正在扩大

B. 大英帝国正在崛起

C. 殖民扩张如火如荼

D. 世界市场正在形成

 

1650年,英吉利共和国发布《航海条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点:一、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二、外国商船如无共和国政府的许可证,不得与美洲的英国殖民地通商。关于此条例说法正确的是

A. 其目的在于压制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B. 其颁布有利于工业资本家在海外的扩张

C. 主要为打击西班牙殖民势力扩张而颁布

D. 反自由贸易,以保护主义维护国家利益

 

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等的6处办事处组成。到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名员工与1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仅阿姆斯特丹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

A商业资本是推动荷兰殖民扩张的主要动力

B荷兰的工业发达,基础雄厚

C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的殖民贸易公司

D荷兰垄断了当时的世界贸易

 

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土地转让现象。英国在16世纪后半期,三分之一的封建庄主都换了主人,有些地方变动率甚至达40%。在法国,80%的封建贵族负债累累。这说明

A. 工业革命给西欧带来影响

B. 价格革命加速封建贵族的衰亡

C. 商业革命促使封建土地制度瓦解

D. 海外对西欧商品的需求增长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 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 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 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浙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可以说明

A. 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B. 万历年间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民营手工业中出现细密分工    D. 封建政府鼓励发展民营手工业

 

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A. 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

B. 对外贸易不利于农桑的发展

C. 明初海禁令主要是内忧的产物

D. 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干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 坊市制度已祭瓦解

C.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清代外销瓷》的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收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要判断依据是

A. 产品用途

B. 釉色区别

C. 器物纹饰

D. 产品质量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段话主要强调小农经济

A. 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

B.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 具有脆弱性的特点

D. 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

A. 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

B. 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

C. 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

D. 表明了土地买卖的盛行

 

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C. 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    D. “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20世纪60年代,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了不结盟运动              (    )

A.形成了美与苏抗衡军事政治集团 B.改变了超级大国对世界事务的控制

C.缺乏明确而坚定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D.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有著名学者如此评论二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一项举措:“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一种途径,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溶为一体。一箭双雕,成真正的受益者。”这项“一箭双雕”的举措是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 提出杜鲁门主义

C. 实施马歇尔计划

D. 建立“北约”组织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