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五一”期间,游客乘火车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更替现象反映了( 

A. 纬度地域性分异规律      B.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 地方性分异规律

 

我国的祁连山地长有“阴阳脸”(如下图),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制约图中植被分布规律的因素主要是(  

A. 坡向    B. 海拔    C. 坡度      D. 人类活动

 

读某区域和乙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甲、丙两地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带相同       B. 冬季盛行风风向相同       C. 河流汛期相同    D. 夏季盛行风风向相同

2.关于三地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甲到丙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 从甲到丙的变化是以水分为主导因素的

C. 丙地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 乙地垂直自然带数目的多少仅取决于当地的纬度

 

(题文)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下图所示对应关系。读图完成题。

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

A. 逐渐升高       B. 保持不变    C. 逐渐降低    D. 变化无序

 

(题文)下面四幅山地垂直带谱中,位于北半球亚热带的山地是(   

A.       B.     C.          D.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海平面变化图.

材料二 森林是陆地生态平衡的主体,从这个角度讲,林业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是保护地球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家园的重大举措,也是抑制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  

(1)材料一反映出了海平面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在近现代时期表现出的明显特点是________.   

(2)全球变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解决全球变暖,除材料二中的方法外,还有哪些措施?   

(3)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为防止全球变暖,我国今后应该重点开发的常规能源是什么?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

材料二  如图为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图),①②③④表示下表中各字所代表的内容,将数字填在相应位置.

①沿海低地被淹没  ②燃烧矿物燃料  ③毁林  ④极地冰川融化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这将对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我们可采取哪些措施?   

 

(题文)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A.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 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 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 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题文)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 亚洲水稻种植范围北移    B. 极端天气逐年减少

C. 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D. 淡水湖变成咸水湖

 

近年来,北极地区成为各国争夺的“新战场”,北极问题的焦点是北极航道权益的竞争。北极航道是连接太平洋北部和大西洋北部的重要通道,包括绕过西伯利亚北部的东北航道和绕过加拿大北部的西北部航道。近年来,北极地区逐渐成为各国争夺的“新战场”的原因是(  

A. 北极地区是连接太平洋北部和大西洋北部航道的必经之地

B. 北极航道的开通能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C. 全球变暖,冰川消融,使北极航道成为现实

D. 北极航道能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 海南岛的面积将扩大    B. 1月份0℃等温线将移至秦岭一淮河以南

C. 天山的雪线将下移     D. 我国暖温带将北移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应当采取的应对策略是                    

①控制发达国家的碳密集产品和高能耗项目向我国转移②将东部高能耗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去发展③加速调整产业结构,走“循环经济”的路子④调整能源结构,加快风能、核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题文)据2016年3月14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近些年来,祁连山雪线正以年均2米到6.5米的速度不断上升,随着冰雪资源不断减少,河西走廊地区面临着巨大的水资源危机。祁连山地区冰川面积大幅缩减的原因有(  

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②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酸雨

③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强④农业生产发展大量引水灌溉

⑤过度砍伐森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④⑤

 

可能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是(  )

A. 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热    B. “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性暴发

C. 硫氧化物、氢氧化物等气体的大量排放    D. 人类活动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

 

(题文)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上的水稻生产受到直接威胁,对此最为担心的国家(  

A. 中国    B. 印度    C. 印度尼西亚    D. 南非

 

(题文)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 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 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 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题文)据统计,2008—2009年冬季,我国的平均气温为-2.6°C,较常年偏高1.7°C,为1951—1952年冬季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暖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A. 农作物生长速度加快,有利于产量提高     B. 暖冬使地温升高,使农作物抗寒能力增加

C. 气温偏高,土壤中水分蒸发严重    D. 暖冬使虫卵更容易越冬生存,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题文)大气中臭氧总量减少的人为原因是( )

A.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B. 氟氯烃化合物含量增加    C. 硫氧化物增    D. 太阳活动增强

 

(题文)以下行为,造成温室效应增强的是( )

A. 围湖造田    B. 砍伐森林    C. 污水排放    D. 退耕还草

 

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是(   

A. 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 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

C. 冷暖、干湿交替出现    D. 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

2.从①到②是(   

A. 气候由暖湿变为干冷    B. 冰川面积减少    C. 雪线高度不变    D. 海平面上升

 

脊椎动物中原始鱼类全部灭绝的地质年代是(  )

A. 太古代末期    B. 元古代末期    C. 古生代末期    D. 中生代末期

 

读地质构造图回答.

(1)从地质构造上看,D地属于________构造,分析其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________.   

(2)A处的地质构造常形成________(地形),喜马拉雅山、泰山、阿尔卑斯山的构造与A相似的是________.B处往往形成________地貌,如我国的________.   

(3)C、D两处适宜修建隧道的是________处,适合找油气的是________处.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表形态,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④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    B. 台湾岛    C. 华北平原    D. 喀斯特地貌

 

读“世界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陆板块是不是全部在大陆、海洋板块是不是全部在海洋?请举例说明.________.   

(2)红海是图中的________板块(填字母)和________板块由________(运动方式)形成的.   

(3)日本的传统民居,多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建筑,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   

(4)在A和D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带,常常形成      (多选)           

A. 盆地   B. 巨大的高原    C. 深邃的海沟    D. 岛弧.

 

读图,判断下列四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甲处为喷出岩,含有化石      ②乙处为沉积岩

③甲可能是火山岩④乙可能是侵入岩.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如图是“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 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 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 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 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2.该地地下洞穴形成的地质作用最有可能是(  )

A. 地壳张裂作用     B. 地层沉陷作用    C. 流水溶蚀作用    D. 风力侵蚀作用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常用单位为m3/s。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流量和流速是影响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重要因素。该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

图中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是( )

A.     B.     C.     D.

 

“血迹石”是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的申生代侏罗纪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相同的岩石分别是(   

A. 花岗岩和石灰岩    B. 大理岩和砂岩    C. 石灰岩和玄武岩    D. 砂岩和片麻岩

2.关于“血迹石”和“干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 “血迹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 “血迹石”的形成依次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 “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

D. “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却凝固作用

 

读下“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面四处中,地质构造为向斜的是(    

A.     B.     C.         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处谷地的形成主要受内力作用影响        B. ④处低地的形成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

C. ②处地下油气资源丰富      D. ③处可能有泉水出露

 

下图为“世界某大板块边界示意图”(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图中板块名称是(   

A. 亚欧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美洲板块    D. 南极洲板块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