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上,演员正在吹奏笛子,笛子发声是因为 在振动,吹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笛子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王强同学在放学途中,距他50m远处有一小偷正在作案,王强与小偷同时发现了对方,小偷立即以5m/s的速度,向前方100m处的商场跑去,王强也立即向小偷追去,小偷在商场门口被王强同学抓获(小偷、王强、商场在一条直线上).问: (1)小偷跑到商场门口用了多长时间? (2)王强追小偷的速度多大?
石墨烯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石墨烯在超轻型飞机材料的应用上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已知某大型飞机采用现在的超高强度结构钢制造,耗用钢材60t.若采用密度ρ石=1.5g/cm3的石墨烯飞机材料,代替密度为ρ钢=﹣8.0g/cm3的超高强度钢,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问: (1)需要超高强度钢材的体积多大? (2)需要这种石墨烯材料多少千克?
黄芹和小红同学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她们提出的猜想是: A.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C.反射角大于入射角 (1)如图甲所示,黄芹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要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 (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 (2)整个纸板是 A、B 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纸板B向后折,在纸板B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验证了猜想 是正确的(填序号). (3)如图乙所示,黄芹和小红在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的大小,实验记录数据分别如下表: 表一
表二
根据记录的数据,你认为表 的数据是错误的,其原因是误将 当成反射角. (4)根据记录的数据,猜想 是错误的(填序号).
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1)根据图象特征可判断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 (2)该物质的熔点是 . (3)加热到第10min时,该物质的状态为 (填“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 (4)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经历了 min.
根据图所示的光线,请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它们的 s﹣t 图象如图所示.则 速度最大,甲做 .
王强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 发现,盛夏时节,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会有小水 滴附着在上面.则小水滴是附着在玻璃窗的 (填“内表面”或“外表面”),这一物态变化是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王强同学是近视眼,为矫正视力,他应该选用 透镜作为眼镜的镜片;他奶奶是远视眼,图中的 能矫正奶奶的视力(填“甲”或“乙”).
“蒙面歌王”比赛现场,吉他手加大力度弹拨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观众在听音乐时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目的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在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放热的是( ) A.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 B.放入衣箱的樟脑丸逐渐变小消失的过程 C.冰不经过熔化就直接变为水蒸气的过程 D.打开暖水瓶盖,从瓶口冒出“白气”的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学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的像是实像 B.有时摄影师让我们走得离他近些,是想使底片中的像更大 C.我们站在岸边看到水里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这物体的虚像 D.平面镜能使房间看起来更宽敞,是因为像比物体离镜子更远
一物体放在焦距为16cm的凸透镜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侧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清晰的像,则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40cm B.32cm C.20cm D.10cm
用已调平的天平称量物体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是( ) A.向右盘加砝码 B.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C.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D.将右盘的砝码更换成质量较小的砝码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始,经过捕获、缓冲、拉回、锁紧四个步骤,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如图所示,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那么,对接后的“神舟八号”飞船相对下列哪一个参照物是静止的( ) A.月球 B.地球 C.太阳 D.“天宫一号”飞行器
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是36℃ B.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C.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D.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夏天,把在超市买的一瓶纯净水放在冰箱里,结冰后,冰与水相比( ) A.密度变大 B.质量变大 C.体积变大 D.温度升高
在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小孔成像 B.水中倒影 C.立竿见影 D.海市蜃楼
在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八年级物理课本长度的是( ) A.30nm B.26cm C.10dm D.1m
同窗三年,同学们互相非常熟悉了,甚至可以“闻其声,知其人”.通过声音识别同学的主要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体积为30cm3,质量为158g的空心球,其空心部分注满水后测得质量为168g,则其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若把空心球压成实心球,其密度是多少?(ρ水=1.0×103kg/m3)
为了测量小正方体物块的密度,同学们设计了如下甲、乙两个实验方案: 甲方案: ①用托盘天平测出小正方体的质量m; ②用直尺测出小正方体的边长,然后计算出它的体积V; ③根据公式ρ= 乙方案: ①用直尺测出小正方体的边长,然后计算出它的体积V; ②用托盘天平测出小正方体的质量m; ③根据公式ρ= (1)下列对甲、乙两个方案的评价正确的是 (填选项符号). A.甲方案正确,乙方案错误 B.甲方案错误,乙方案正确 C.甲、乙两个方案都正确 (2)小明利用托盘天平称量小正方体的质量,如图甲所示,其存在的操作错误的是: . (3)小明改正自己的错误后重新进行的称量,其右盘上的砝码一个,其数值和游码所对刻度值如图乙所示,小正方体的质量为 g;若测得它的边长为2cm3,则小正方体物块的密度为 g/cm3.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等.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上. (2)该实验应使凸透镜成实像,那么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物距 焦距. (3)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第6次实验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应用了凸透镜这一成像规律而制成的物品有 (请举一例). (4)小明得出探究结论后,又用上述器材做了一个实验.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0刻线处,凸透镜放在15cm刻线上,如图所示.移动光屏在a位置找到像;蜡烛和光屏不动,只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向某一方向移动到b位置时,在光屏上又看到像.结合所画图象,请你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判断 .(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光屏上第一次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B.凸透镜向某一方向移动到b位置,某一方向指的是向光屏方向 C.光屏上第二次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D.a位置在30~35cm刻线之间.
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甲所示.在此实验中: (1)该实验采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是为了能确定 .直尺的作用主要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 关系; (2)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填“较亮”或“较暗”)环境进行,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把手指放在B上面,B的烛焰 (选填“会”或“不会”)烫手. (4)实验中如果把平面镜向左倾斜,如图乙,实验能否成功?说出你的判断和想法: . (5)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不准确的是 . A.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 B.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 C.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时,像和物相距20cm D.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
小明同学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他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中央戳了个三角形的小孔. (1)小明把易拉罐正对着点燃的蜡烛(如图1所示),则在半透明纸上会看到蜡烛的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这现象可用光的 知识解释. (2)小明实验时发现小孔成像的大小会变化,于是他设计实验探究小孔所成像的大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所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小孔的距离、物体的高度以及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于是他用同一支蜡烛实验,且保持蜡烛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在多次改变小孔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时,他测出了像的高度(见下表).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2中画出h与s的关系图象. (3)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蜡烛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半透明纸离小孔越远,所成的像越 . (4)请你根据有关结论判断:当半透明纸距小孔12cm时,像的高度是 cm. (5)通过实验,小明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后很高兴.但他又想,像的大小会不会跟蜡烛离小孔的距离有关呢?在设计这个实验时小明应注意控制 、 不变.
现有密度分别为ρ1、ρ2(ρ1<ρ2)的两种液体,质量均为m0,某工厂要用它们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且使所得混合液的质量最大,则这种混合液的密度为 ;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 .
飞机设计师为减轻飞机的重力,将一个钢制零件改为铝制零件,使其质量减少104kg,则所需铝的质量是 kg.(ρ钢=7.9×103kg/m3、ρ铝=2.7×103kg/m3)
水具有反常膨胀的特性.如图所示为水的密度在0℃~10℃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根据图象可知,温度等于 ℃时,水的密度最大;在0℃~4℃范围内,水具有 (填“热胀冷缩”或“热缩冷胀”)的性质.
如图在鉴定文物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时他看到的像是 .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纹,其夹角是5度.要想使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6倍,则他看到的角是 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