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了203次,直抵人心, 激发共鸣。

材料一 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下是我国近三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情况:

时间

党的会议

背景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1956年

八大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

十一届六中

全会

糾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改革开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

十九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注:以前我们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材料二 十九大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文化是人民实践的创造物,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人民对自己创造的文化的信念与信心,这种自信的获得取决于人民主体性的发挥,这种自信的彰显也要通过人民来实现。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于内主要表现为人民对中华文化创造力的灵活运用;于外则表现为中国人民“不拒众流”“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以及积极“走出去”等具体行动。可见,文化自信归根结底要通过人民来实现。一旦离开人民,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文化自信也将不复存在。

(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一旦离开人民,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文化自信也将不复存在”的认识。

 

(1)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也就不同,相应的认识也随之不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的事件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对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都必须为实践服务,都要回到我国解决不同时期存在问题的伟大实践中去。 ④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2)①这一观点说明,人民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中国人民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创新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可以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自信的彰显,也要通过人民来实现,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要通过人民的具体行动来实现,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华民族才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学生如从其他方面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此题以中共十九大的相关报告为背景材料,考查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文化自信等知识。 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属于认识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是首先要明确知识界定为“实践的知识”。其次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可从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特点;追求真理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等方面分析党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的具体认识即可。 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一旦离开人民,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文化自信也将不复存在’的认识。”属于认识类试题。考生在解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知识界定“文化生活知识”。其次明确认识的内容“人民对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最后结合材料相关信息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7年2月5日,第14份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成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旨。

材料一  这份中央一号文件在开始即单刀直入,直面问题。“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突出问题,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均直指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点和难点。

材料二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上述文件还指出: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力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产生的“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来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党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方面应如何发挥作用。

 

查看答案

瞿秋白说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么,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靑年’。”从瞿秋白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

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准绳

③人们的价值判断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④“永久的青年”精神突破历史条件制约,跨越时空,具有永恒生命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许多人的微博和朋友圈都被以下这张“催泪漫画”刷屏了。漫画背景一边是战场景象,另一边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外景,通过2017年的年轻人与1937年的士兵对话的方式传达出今昔对话:“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相遇,我一定会告诉你,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被网友誉为公祭日“最走心”的表达。以下对这一漫画的哲学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国家公祭”→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B. “紧握钢枪”→坚持对立统一看问题,中日矛盾,不可调和

C. “山河犹在”→坚持相对静止的观点,英雄伟绩,功在千秋

D. “国泰民安”→坚持历史发展的观点,历经风雨,终见彩虹

 

查看答案

2017年8月14日,国家发改委开始就《短缺药品和原料药经营者价格行为指由》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经营者不得达成横向、纵向价格垄断协议。有专家指出仅靠反垄断并不能根治短缺药价格乱象。其理由是因为反垄断法不是专门针对药品制定的,它是针对整个市场来制定的。所以使用了一个最抽象的(概念)或者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放到药品市场以后它就有自己的特点。”以下能支持专家这一理由的哲学道理是

①只有善于把握短缺药价格的特殊本质,才能把它与其他的商品区别开来

②必须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将治理短缺药价格的乱象放在突出位置

③应出在市场经济普遍规律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短缺药价格乱象的特殊性

④应者眼于事物整体性,使用一个最抽象的(概念)或者是一个最大公约数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讲话中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刻。以下对习总书记所引经典名句的哲学解读正确的是

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②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④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要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