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荆楚大地,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

荆楚大地,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有赏不尽的人文景观:屈原、诸葛亮、李白、崔颢、苏轼、闻一多等;武当山、荆州古城、黄鹤楼、古琴台、黄州赤壁等都天下闻名。联系课文和相关内容,从以上历史人物或旅游景观中选出两项完成以下对联。

(1)苏东坡贬谪黄州感慨赤壁赋,       

(2)        ,临赤壁遥想公瑾谈笑英姿慨华发早生。

 

(1)诸葛亮高卧隆中吟诵梁甫吟/孟浩然隐居襄阳吟咏鹿门歌/闻一多蛰居异国高唱红烛歌/屈灵均行吟泽畔悲吟怀沙篇/李太白游历江城忽闻落梅花 (2)登名楼追思仙人乘鹤陈迹叹乡关难觅/登琴台追忆古人高山流水叹知音难遇/游荆州缅怀三国风云历史叹英雄远逝/瞻古城怀想三国英雄成败叹青山依旧 【解析】第一句涉及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创作《赤壁赋》的内容;第二句化用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中的“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谈笑间……早生华发”的词句。由此可知,本题要求对题干中所涉及的文人墨客及其代表诗作有所了解,并能化用。诸葛亮和《梁甫吟》《出师表》都是较为常见的内容。第二句完全可以化用崔颢《黄鹤楼》中的相关诗句,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都可以引入对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北宋画家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                        

①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②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

③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

④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

⑤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⑥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就会立刻浮现在眼前

A. ②③④⑥①⑤    B. ②③①④⑥⑤    C. ⑤①⑥②④③    D. ⑥③⑤①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书法无捷径可走,只有从一点一滴学起,多临摹,多创作,拓宽视野,记之于心,熟之于手,达到心手相应,才能日益进步。

B. 彪悍的匪首凶猛扑来,一名特种兵迅速侧身而上,一个背摔将其摔倒在地,兔起鹘落之间,已锁住匪首喉咙。

C. “我们考虑做乡村旅游,搞特色农业采摘体验,鼓励群众办农家乐,让村里整体致富。”对于村子的发展前景,新庙村负责人胸有成竹

D. 这次出台的具体举措只是高考改革的“中点”,而绝非“终点”。高考改革还需“庖丁解牛”,从细处一一落实,任重而道远。

 

查看答案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伶官传序》一文中,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B. 《祭十二郎文》一文中,作者用了七个“呜呼”,悲天悯人;四十多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C.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画竹”是线索,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痛,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作者与子由都向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译:如今您把精神寄托在画墨竹上面,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

B.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译: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一节地堆累勾勒而成,一叶一叶地堆起来,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C.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所以凡是心里意识到,但作起画来不熟练的,平时创作,自己看得很完整,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

D.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

A.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B. 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C.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D.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