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一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荀子(约前325—前238),是春秋战国...

阅读材料一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荀子(约前325—前238),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后人对荀子争议颇大,有的说他是孔门嫡传,有的说他是儒门异端;有的说他是法家,有的说他是道家……其实,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价值,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他的“异”。

人们一般都以为荀子姓荀,名况,字卿。这种说法其实有误。先秦两汉的著作都称其姓为“孙”,特别是荀子著作集《荀子》一书,几乎都称其为“孙”。荀子是赵人,为孙氏,很可能是卫公子惠孙之后,由卫而入赵。

荀子十五岁起到齐国稷下游学,后离齐赴楚,再后又回到齐国。在齐国,他三次被推为祭酒(才高望重者)。在范雎任秦相的时候,荀子到秦国拜见秦昭王,看到了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得出了“治之至”的结论;也作出了“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的判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在那里就行不通了。后来荀子也曾回到过赵国,几经辗转,最后由于春申君的邀请,荀子留在了楚国,任兰陵县令。春申君被杀后,荀卿被罢了官,不几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他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孔子思想的真正继承者。

荀子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各家所长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反对信仰天命鬼神,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良善,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主张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荀子·性恶》中,荀子认为人性有两部分:性和伪。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伪是人后天的礼乐教化,是善。性(动物本能)的实质是各种欲望,如果顺从性,人就会为满足欲望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圣人知道性是恶的,所以创制礼义道德,“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

那么为什么要伪?善有什么用?《荀子·王制》中又说:论力气,人不如牛;论速度,人不如马,然而人却驯化了牛马为己所用,这是为什么?因为人能组成社会,团结一致,而牛马等兽类不能。人为什么能组成社会?因为人有道德,有了道德,就能组成牢固的社会,使人的力量大增,人类繁荣发展,幸福生活。道德的作用就是维持社会内部秩序,构建“和谐社会”。这就是伪的作用。“伪”能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保证人类的生存。

荀子的文章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正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1.下列对荀子生平经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是赵国人,姓孙,他很可能是卫国公子惠孙的后人,祖上由卫国迁到了赵国。

B. 荀况生活在战国后期,他学高望众,著名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C. 荀卿曾到过秦国,看到秦国治理得很好,认识到了法家的功效及儒学思想的局限。

D. 荀子十五岁离赵,在齐楚等国游学、讲学、任职,最后死在了楚国,享年约87岁。

2.下列对荀子“性恶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性由两部分组成,就是先天的欲望和伪装的善良。

B. 人们希望满足欲望,必会导致天下大乱,儒家知道人性本恶,主张用道德教化。

C. 人能驯化牛马为己所用,证明了人性的伟大,再加上道德教化,人类会更繁荣。

D. “化性起伪”,用后天的礼乐教化取代人性的恶,才能维持社会和谐、人类发展。

3.第一段说,“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他的‘异’”。请根据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下列对文中加粗的部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家:代表人物还有管仲、墨翟、商鞅等。

B. 嫡传:“嫡”读作dí,意为“正宗、正统”。

C. 春申君:与平原君、信陵君、孟尝君并称为“战国四君子”。

D. 化性起伪:“伪”字书写的第5笔是“㇆(横折钩)”。

 

1.C 2.D 3.荀子的学说,以孔子的儒学思想为中心,兼融各家所长并加以综合、改进不仅是坚持了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主张礼治法治相结合,丰富了儒家学说。 4.A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要细心研读文本,要仔细对应选项和文本之间的差别。C.“认识到了……儒半思想的局限“与文意不符,原文是“作出了‘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的判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_________________

(4)鹏之徒于南冥也,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5)__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

(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查看答案

阅读《四世同堂》,完成下列小题。

1.刘师傅在六号院,他的职业是

A. 给人家搭棚    B. 拉车    C. 耍狮子    D. 给人剃头

2.冠太太是大个子,之所以得到“大赤包儿”的外号是因为

A. 体型长得像赤包    B. 喜欢穿红衣服    C. 脾气急躁    D. 年岁大了

3.瑞宣辞去在天主教堂补习学校教中文的兼职,是因为师父说了

A. “不出三月,中国人必败”    B. “腐朽的文化让中国人忘记了抵抗”

C. “在中国改朝换代是常有的事”    D. “日本人以后就是你们的主人了”

4.钱家镇宅的宝物——石谿和石谷的画——最终

A. 被日本人搜去了    B. 被冠晓荷拿走了    C. 被钱太太陪葬了D.被钱先生烧毁了

5.《四世同堂》反映的主要伦理观念是

A. 善恶与生死

B. 家族伦理、生存伦理与民族国家三者之间的矛盾

C. 社会主义与个性德行

D. 金钱与政治

6.《四世同堂》中体现新旧两种文化思想剧烈冲突的人物是

A. 祁瑞丰    B. 韵梅    C. 祁瑞宣    D. 钱默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3)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3)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原性

韩愈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于性视其品。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①、嶷嶷然②。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人之性果恶乎?尧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瞽瞍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人之性善恶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曰:然则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学而易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

曰: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曰: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异!

(选自《韩昌黎文集》)

【注】①岐歧:形容聪颖早慧。②嶷嶷(nì):幼小聪慧的样子。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    中:中庸,适中

B. 知其必以贿死        贿:贪贿,受贿

C. 若敖氏之鬼不食也    食:吃饭

D. 而卒为奸        卒:终于,最终

2.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明“性之上下不可移”的一组是

①情之于性视其品②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③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④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⑤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⑥下之性,畏威而寡罪

A. ①②⑥    B. ②③⑤    C. ③④⑤    D. 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对“性”和“情”作出明确区分,认为“性”与生俱来,而“情”则是后天与外物作用的产物;“性”和“情”都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它们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B. 韩愈认为人的情感表现为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个方面,下品之人对每种情感的表现要么过分,要么缺失。

C. 对于孔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扬子(雄)的性混论,韩愈都不认同,并提出质疑和批评。

D. 韩愈认为性之上品、中品和下品都不能改变,这和孔子的观点一致。

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2)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祝福》选自《呐喊》,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等16部。

B. 契诃夫,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片小说艺术大师,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品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凡卡》等。

C.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二马》等,话剧《茶馆》《龙须沟》《北京人》等,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

D. 荀子,名况,字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善论,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