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火迷离的小巷 我童年的记忆是黑色的,也正因为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火迷离的小巷

我童年的记忆是黑色的,也正因为很黑很黑,所以偶尔有些灯火,就显得特别明亮,印象格外深刻。

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常在晚餐后把我抱上脚踏车前面的小藤椅,再将他的鱼篓往后座一摆,鱼竿往旁边一插,带我去台北的水源地钓鱼。车子吱呀吱呀地从台大教授聚居的温州街,经过国防部长俞大维的官邸和兵工学校的军官眷舍,进入违建区。那里没有路灯,两边的房子都是竹子和石棉瓦盖的、屋檐很矮、灯火很暗、巷子很窄,头顶有晾衣竹竿和忘记收的衣裤,脚下是滑溜溜闪着油光的地面,屋里传出的是南腔北调的各省方言。我们必须提防突然泼出的污水、冒出的浓烟和喊着别打了别打了,冲出来的小孩。

为我家洗衣服的孙嫂、卖馓子的老爷爷都住在违建区。父亲曾带我去看过老爷爷炸馓子,白发老头趴在地上,伸手从床底下拖出一个脸盆,就用脸盆装油炸。我不记得炸馓子的细节,倒是永远记得床上一个正在读书的少年,用恨意的眼光看我。父亲说馓子爷爷在大陆做铁路局的局长,三十八年只带出这一个孙子。

经过违建区不远就到了水源地,堤防外有一大片竹林和沙土地,有时候老远就听到喧哗,特别令我兴奋,因为表示当天搭了戏台。有平剧、相声、唱大鼓,还有我最喜欢的“漫画表演”。有一回牛哥驾到,他是我的偶像,因为他画头顶三根毛,尖嘴猴腮两颗牙,还穿着一双大头破皮鞋的牛伯伯太有意思了!他的现场表演更精彩,除了画牛伯伯、牛小妹,还请观众上台,在大大的白纸上随便涂抹,无论涂个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牛哥都能三两下改成有意思的漫画,有一回还变出个光溜溜的美女,台下好多人吹口哨。我实在很想上去,不敢,但总想画什么东西能够考倒牛哥,到今天还在想,想不出来。

父亲也常在周末带我去万华“打泥人”。只记得街边一排小店,后面架子上摆着许多彩色的泥人,父亲用装软木塞子弹的气枪射击,泥人被打中掉到后面的网子里,就归我。

还有一回父亲带我坐公共汽车到了一个很热闹的夜市,好多摊子,上面挂着一串又一串小灯,卖的都是花花绿绿的东西,像是鲜黄的杨桃汁、萤光绿的腌橄榄和红滋滋的烤香肠。街上热闹极了,舞龙舞狮踩高跷,鞭炮锣鼓声吵得听不见说话,散着硫磺味的烟雾把人都隐藏了。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带我爬上附近的河堤,看见外面停了好多船,人影幢幢的灯火在黑黑的水面拉着颤抖的闪光。还有人放烟火,烟火一支一支呼啸着上天,在黑黑的夜空爆炸成千千万万个小光点,瞬间全不见了!

父亲在我八岁那年就得了大肠癌,住进空军医院。记忆中那里像个学校,两边是平房,中间有个黄土地的大场子。有一天傍晚父亲撑着枯瘦的身子,带我走到医院门口买气球,虽然有各种鲜艳的颜色,但我挑了个土黄色的,因为看来比较结实。牵回病房,许多医护兵跑来看,说气球活像篮球,于是在走廊又笑又叫地拍来拍去,我也拍,突然砰一声气球不见了,只剩下走廊屋顶一排昏黄的灯,医护兵一下子都散了,我转身,面对的是躺在病房床上父亲苍白的脸。

父亲走后,我的童年更黑了,再没人带我去灯火迷离、烟花四射的夜市。后来家里遭了火,父亲生前服务的机构说男主人死了,不给重建,母亲只好在废墟上盖个草棚,成为最牛钉子户,终于在两年后,逼得公家把我们迁到金山街的一栋小木楼。

巧的是我大学正好考上师大,可以听打钟再上学。还有个好处,是便于师大的同学来访。

大二那年我组朗诵诗队,请一位女同学到家里听录音,隔两天晚上八九点钟门铃响,居然是那女生,原来因为能源短缺,和平东路两边轮流停电,那女生教完家教回宿舍,师大那侧正停电,只好到对面巷子里的我家。我问她吃晚餐了吗,她摇头,我就去买了水饺给她。她才吃,我家这一侧又停电,于是点蜡烛。

记得那天送她回师大宿舍,出门好长一段路,一点灯光都没有,又没月亮,连脚下都看不清,简直是摸黑。我不得不小心牵着她的手,一直牵到了今天。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描写了违建区屋檐很矮、灯火很暗、巷子很窄,地面很脏,突然泼也的污水等恶劣环境,传达了我对违建区的厌恶之情。

B. 文中描写“馓子爷爷”的孙子“用恨意的眼光看我”,此细节意在传达出两个孩子间的隔膜是因为彼此陌生而产生的。

C. 父亲走后,家道中落,即使家中遭受了火灾,父亲生前服务的机构也不给重建,让我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世态炎凉。

D. 文中写到父亲病重时“我”在医院走廊里和“许多医护兵”又笑又叫地拍气球,目的是谴责自己当年年幼无知不懂事,为自己的行为而忏悔。

2.作者为什么说童年的记忆是黑色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结尾写年轻时收获的爱情,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1.C 2.一是因为“我”童年时居住在台北附近的小巷的环境欠佳(如能源短缺,灯火不明,巷子很窄,棚户相连,屋檐很矮),从而给我留下黑暗的感觉。二是因为“我”童年记忆的台湾百姓生活艰辛,世态炎凉,尤其是“父亲”病逝后,“我”缺少了童年的快乐。 3.与童年那些黑色的记忆形成了对比,表达出我从泥泞的童年时光走出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深化了文章主旨。“黑色记忆”里“偶尔的灯光”鼓励着我不断前行,收获了人生的幸福。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厌恶之情”理解错误,意在说明童年的成长环境是“黑色”的;B项,“此细节意在传达出两个孩子的隔膜是因为彼此陌生而产生的”理解错误;D项“谴责”一词与文意不符。 2.试题分析:从表层的内容“小巷的环境欠佳”和深层的含义“童年记忆的台湾百姓生活艰辛,世态炎凉”作答。 3.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对比的手法和对比的内容,然后结合主旨“我从泥泞的童年时光走出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收获了人生的幸福”深化主旨的角度作答。 点睛:散文的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有深化或升华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要注意照应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都知道,第二次大战中,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外务省的密电曾被中国特工破译,情报也确实送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手上,可惜罗斯福不相信中国人有此本事,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以致美国海军遭受惨重损失。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成功破译日军密电的功臣究竟是谁?这一直是个谜。作家吴越历经数十年研究、探访,积累了多方面珍贵史料,终于使这位鲜为人知的无名英雄浮出水面——他就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密码破译天才池步洲。

1908年,池步洲出生在福建省闽清县一个农家,因家贫无力上学,童年时代池步洲是在放牛、割草中度过的。直到他十岁那年,二哥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全家迁到福州,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改善,池步洲才有机会上学。凭着过目不忘、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高智商,他数次跳级,仅用九年时间,就以优异成绩修完了别人要用十二年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为了培养这个天赋甚高的弟弟,哥嫂变卖田产,送他到日本东京大学深造。毕业后,池步洲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署任职,并娶了出身望族的日本姑娘白滨英子为妻,婚后育有一儿二女,一家人其乐融融。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一心想回国参加抗战的池步洲历经周折,毅然携妻子及子女回国。为此,他的妻子白滨英子与自己的日本家人断绝了关系。

回国以后,池步洲通过同学的介绍,到“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机密二股”(“中央调查统计局”的前身)去做破译日军密电码的工作。

当时池步洲是个十足的书呆子,在驻日大使馆工作好几年,居然不知道“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是个特务机关,只以为那是政府的一个直属机构。他之所以能够“入污泥而不染”,没有参加特务组织,是因为他的顶头上司李直峰很赏识他,觉得这样一个爱国青年,不应该让他蒙受污垢,就没叫他填表、宣誓。

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截获了一份由日本外务省致驻日大使野村的特级密电,根据当时情况池步洲判这是日美开战的先兆,结合此前译出的檀香山军事情报,池步洲作了两点估计:一,时间可能在星期天,二,地点可能在珍珠港。他把译出的电文拿给组长霍实子看,并提出自己的判断,霍实子点头称是,霍实子拿着密电译文跑步送交毛庆祥,毛阅后立即亲送蒋介石,蒋也立即将密电内容通知美国驻重庆使节。至于罗斯福总统接到情报后为什么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一说麻痹大意,一说忍痛牺牲,究竟为什么,只能说是历史永远的谜团了。

1943年4月18日清晨六点,山本五十六及其幕僚分乘两架专机,由六架战斗机护航,从拉包尔机场起飞,但被美国空军紧紧咬住,穷追不舍,最终一架被击落在拉包尔机场附近的原始森林中,加一架被击沉于附近洋面的深海底。第二天,搜索终于在原始森林中找到了坠机的残骸,山本五十六手握「月山」军刀,横倒在飞机残骸的旁边。

事后,日本方面对山本出巡的日程何以泄露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因为日本海军的密电码4月1日刚刚更换,不可能那么快被破译。日方只能根据种种迹象妄加推测,有的说日本海军内部有潜伏特务;有的说是因为两艘美国潜水艇袭击马琴岛,缴去了密电码本;还有的说这一段时间,所罗门群岛上空被击落的日军飞机上携带的密电码本被破译了。而真实的历史是,这份密电是池步洲破译出来的。

抗战结束,池步洲因反对内战,不愿继续为蒋介石效劳,于1946年秋带着妻儿回到家乡福建闽清乡下种田,侍奉老母。

1951年4月,在全国镇反运动中,池步洲因“抗拒反动党团分子登记”罪被捕入狱十二年。十年动乱中再度受到冲击。

直到1983年3月,池步洲在上海巧遇当年的顶头上司李直峰和霍实子。这两位八旬老人,一个证明当年池步洲虽身在中统,但确实没有参加过特务组织;一个证明当年他干的都是抗日事业,有利于国家民族。霍实子还特别指出他曾破译日军偷袭珍珠港的那份密电,因此不但无罪,而且有功。1983年4月1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为池步洲作了彻底平反。

晚年,池步洲陪伴妻子回到日本神户居住,但他始终保持着中国国籍。2003年2月4日,池步洲在神户辞世,享年96岁。根据老人生前“重返祖国,埋骨故土”的遗愿,他的骨灰被送回中国安葬。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池步洲十岁那年,二哥带领全家迁到福州,池步洲才开始上学,后来哥嫂看到他非常聪明,就变卖田产,送他到日本东京大学深造。

B. 池步洲凭借过目不忘、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高智商,数次跳级,仅用九年时间,就修完了小学到高中全部课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C. 白滨英子是一位出身望族的日本姑娘,为了和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署任职的池步洲结婚,断绝了与日本家人的关系,婚后他们育有一儿二女。

D. 池步洲回国后虽然在“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得机密二股”做破译日本密电码的工作,但由于上司李直峰很赏识他,就没有让他加入特务组织。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1937年,池步洲历经周折,携妻子及子女回国参加抗战。由于十足的书呆子性格,被同学利用,进入“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特务机关工作。

B. 池步洲借助美国缴获的密电码本破译出山本出巡的日程,使山本五十六及其幕僚分乘的两架专机起飞后被美国空军穷追不舍并击毁。

C. 池步洲通过截获了一份驻美大使的特级密电准确判断出日军可能偷袭珍珠港,但接到情报的美国国总统罗斯福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

D. 直到1983年3月,池步洲的上司李直峰和霍实子证明当年他干的都是抗日事业,有利于国家民族,他才得以洗涮罪名彻底平反。

E. 池步洲爱国情怀始终如一,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回国参加抗战,他反对内战,即使晚年到日本神户居住,但他还是保持着中国国籍。

3.分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诗》与中国礼乐制度

马庆洲

中国古代的典籍汗牛充栋,但真正的“经典”却屈指可数。其中以《五经》最为重要。《诗经》是《五经》之中最特殊的一种,它既是“经”,也是“诗”;它也是《五经》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出现时间最早,最为可靠,“精金美玉,字字可宝”(梁启超语)。 “五四”以后,《诗经》因其自身的特质而更多地被视为“文学”,而纵观两千余年的经学历程,我们不难断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一点,还应当说是其“礼乐教化”的功能,以及由此所造就的“诗教”传统。

形成于西周初年的制礼作乐,旨在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三百余篇,其内容丰富,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因而其“诗教”意义,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秦始皇三十三年,《诗经》遭遇“秦火”,但仍得全。汉兴,传诗者有鲁、齐、韩、毛等诸家。经过东汉前期的今、古文斗争,《毛诗》流传渐广,又因郑玄总结诸古文经师的成果,兼采今文经说,为毛氏《诗诂训传》作笺,终于大显于世,成为后世诵习《诗经》的主要读本,也可以说是唯一的版本。

《毛诗》之所以能够超越“三家诗”,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其《诗序》的存在,及其“依序解诗”的朴实学风,最终“把《三百篇》做了政治课本”(闻一多《匡斋尺牍》)。《毛诗》之“序”,是诗经学史上最为错综复杂、也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宋代以后,对“序”的态度,成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重要的分水岭。而“五四”以后,不少学者甚至将《诗序》视为《诗经》研究的最大障碍。当今也有学者《诗大序》明确提出的“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将《诗经》对于社会安定与世俗教化方面的巨大功用,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诗大序》对诗教的规范做了明确的总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在汉代确立其地位的《毛诗》及其“诗教”传统,中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在唐代得到系统性的强化,汉唐诗经学也由此达到顶点。唐人在汉代“美刺”观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毛诗》的“雅”“颂”之政教功能,并将其用之于日常政治活动之中。同时,唐代的科举考试,也突出雅、颂的作用和意义。宋代以后,理学大兴,但《诗经》的政教功能一直不曾弱化,其影响依然不减。科举时代,“五经”取士,《诗经》是学子必读的教科书。

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典章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它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几千年来,中国这片土地虽也饱经灾难,但社会依然能够保持一种平和之气,百姓“温柔敦厚”,经典的教化和滋养,不能说没有功劳。注意一下紫禁城坤宁宫里“日升月恒”的匾额,老百姓婚嫁时“琴瑟和鸣”的对联,我们不能不感叹经典“日用而不知”的伟大所在。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25日第19版)

1.下列关于《诗经》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因既是经,也是诗,且出现时间较早、最可靠,在《五经》中具有最特殊最重要的地位。

B. 《诗经》既有“礼乐教化”的功能,又有“诗教”的传统,这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C. 《诗经》由孔子编订,有三百余篇,内容丰富,且阐释空间巨大,并且多层次、全方位拓展了“诗教”的意义。

D. 《诗经》遭遇了秦始皇时期的“秦火”但得以保全,又历经汉代唐朝宋代的历史变迁,它的政治教化功能影响深远。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毛诗》从流传渐广到成为后世诵习《诗经》的主要读本,原因甚多,而郑玄在其中的作用居功至伟。

B. 《毛诗》的“序”是诗经学史上最错综复杂、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而被后世学者视作研究《诗经》的障碍。

C. 《诗大序》明确提出“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道于诗”,因而有学者将《诗经》对于社会安定与世俗教化的巨大功用予以充分肯定。

D. 《毛诗》能推动中国礼乐制度的传承,得力于自汉代以来的“诗教”传统一直保留以及后来的政教功能一直未曾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制礼作乐形成于西周初年,虽“诗”“乐”不分,但直到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的作用。

B. 在唐代,从日常政治活动到科举制度,都强化了《毛诗》中“雅”“颂”的政治教化功能。

C.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已超越了典章制度的范畴,渗透到了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D. 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仍保持一种平和之气,百姓“温柔敦厚”,与经典的教化和滋养是分不开的。

 

查看答案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里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选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有删改)

1.第二段中详细列举“功课” 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2.请概括“富于考据癖的学者”所犯错误。

3.作者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欣赏?

 

查看答案

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 鸳鸯说:“天天咱们说, 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 都有一个篾片相公, 拿他取笑儿。 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指谁? 请结合本回情节, 归纳她的性格特征。

 

查看答案

净虚老尼托付凤姐退亲一事,凤姐说,“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你怎么理解她的话?可见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