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以美女白比,用“ , ”两句表...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以美女白比,用“                                  ”两句表现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

(2)李煜《虞美人》中“                                       ”两句,表现了作者对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怅恨和叹惋。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没有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遭人嫉妒、受人攻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善于借助外力”,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蛾眉”“诼”“生”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

【注】公元774年秋天,韦应物北归,在淮水边上偶遇过去的同僚李主簿,写下了这首五律。

1.“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是千古名句,请分析所描绘的形象和寄寓的感情。

2.后人评价:“诗人纯从客位去描绘,突出诗人主观的感受,别有情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虞美人·春愁

陈亮

东风荡飏轻云缕,时送萧萧。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1.这首词的题目是“春愁”,词中表现了哪些愁绪呢?

2.“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两句是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谁家新燕啄春泥”句演化而来。试分析这两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元绛,字厚之,其先临川危氏。唐末,曾祖仔倡聚众保乡里,进据信州,为杨氏所败,奔杭州,易姓日元。绛生而敏悟,五岁能作诗,九岁谒荆南太守,上诸朝,贫不能行。长,举进士,以廷试误赋韵,得学究出身。再举登第,调江宁推官,摄上元令。

民有号王豹子者,豪占人田,略男女为仆妾,有欲告者,则杀以灭口。绛捕置于法。甲与乙被酒相殴击,甲归卧,夜为盗断足。妻称乙,告里长,执乙诣县,而甲已死。绛敕其妻曰:“归治而夫丧,乙已伏矣。”阴使信谨吏迹其后,望一僧迎笑,切切私语。绛命取僧系庑下,诘妻奸状,即吐实。人问其故,绛日:“吾见妻哭不哀,且与伤者共席而襦无血污,是以知之。”

安抚使范仲淹表其材知永新县豪子龙聿诱少年周整饮博以技胜之计其赀折取上腴田立券。久而整母始知之,讼于县,县索券为证,则母手印存,弗受。又讼于州,于使者击登闻鼓,皆不得直。绛至,母又来诉。绛视券,呼谓聿日:“券年月居印上,是必得周母他牍尾印,而撰伪券续之耳。”聿骇谢,即日归整母。

会太学虞蕃讼博士受贿,事连耆宁,当下狱。绛请上还职禄,而容耆宁即于讯外,从之。于是御史至第薄责绛,绛一不自辨,罢知亳州。入辞,帝谓日:“朕知卿,一岁即召矣。卿意欲陈诉乎?”绛谢罪,愿得颍,即以为颍州。明年,加资政殿学士、知青州。

绛所至有威名,工于文辞,为流辈推许。虽在中书.而蕃夷书诏,犹多出其手。既得谢,帝眷眷命之日:“卿可营居京师,朕当资币金,且便耆宁仕进。”绛日:“臣有田庐在吴,乞归鬻之,即筑室都城,得望属车之尘,幸矣。敢冀赐邪。”既行,追赍白金千两,敕以蚤还。绛至吴逾岁,以老病奏,恐不能奉诏。三年而,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师,谥日章简。

(节选自《宋史·元绛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抚使范仲淹/表其材/知永新县/豪子龙聿诱少年周整饮博/以技胜之/计其赀/折取上腴田/立券

B.安抚使范仲淹表其材/知永新县/豪子龙聿诱少年/周整饮博/以技胜之/计其赀/折取上腴田/立券

C.安抚使范仲淹/表其材/知永新县/豪子龙聿诱少/年周整饮博/以技胜之/计其赀折取上腴田/立券

D.安抚使范仲淹表其材/知永新县/豪子龙聿诱少年周整饮博/以技胜之/计其赀折取上腴田/立券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试”是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B.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登第就是考取了科举的第一名。

C.资政殿学士,宋官职名。这个官职无吏守、无职掌,仅出人侍从备顾问。

D.“薨”是古代对死的一种避讳说法,一般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绛的祖先本来不姓元,唐代末年,元绛曾祖父曾经为保卫乡里聚集众人,进攻占领信州,后被杨氏打败,逃奔到杭州,改姓元。

B.元绛任江宁推官时,上元县有甲、乙二人酒醉后打架,甲夜里被人断足而死,甲的妻子说是乙砍的,告到里长那里,又抓着乙去县衙。元绛最终查明真相,惩治了真凶。

C.管理永新县时,元绛审理了周整母亲关于田契的案件,他迅速查明真相,指出龙聿利用赌博技巧赢了周整的事实,龙聿很害怕,归还了周家的土地。

D.元绛不论在哪里做官都有很好的名声,并且擅长文辞,被当时的人推重赞赏。即使后来在内廷中任职,皇帝给蕃夷的诏书,大多还是出白他的手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御史至第薄责绛,绛一不白辨,罢知毫州。

(2)臣有田庐在吴,乞归鬻之,即筑室都城,得望属车之尘,幸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公孙丑问日:“敢问夫子恶乎长?”

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日:“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心,则矣。我故日,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有不慊于心,则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之者      揠:揠,拔起

C.今日矣!予助苗长矣            病:生病

D.不苗者也                      耘:除草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       木欣欣向荣

B.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C.其子趋往视之虽才高于世,     无骄尚之情

D.行有不慊心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3.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义道德蓄养。

D.《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自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的推动下,开创了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此有大量论述,这是众所周知的。由此,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因而不同于西方美学理论重视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不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一部文学作品中总是存在许多意义空缺部分。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伊瑟尔认为,作品本身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其中总包含一些“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这一点在现代文学中尤其明显。伊瑟尔在《隐含的读者》一书中,从对英国古典作家班扬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作品进行的历史考察中,发现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总的趋势是“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因而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西方现代接受美学也把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尺度。上述事实都说明,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并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特征,而可以说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

这一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同人类语言的特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人类语言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普遍存在局限性,因此无论怎样详尽的语言描述也不可能把现象世界的全貌呈现于人们的面前,而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在表意方面的不足,“穷理析义,须资象喻”,形象可以启示联想,“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熔铸在形象里,欣赏者又通过形象唤起对同类情景的联想,来补充抽象、概括的词语所舍弃的细节、关系、情境。正如清代刘熙载指出的,“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诗的语言以塑造形象为己任,是富有启发性、暗示性的语言,启发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求得那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在这里,诗人完全是以塑造形象的手法来表现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一个手势,一个流盼,一颦一笑,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是语言不能曲折尽传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这种“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形象里,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艺术的美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艺术形象所显现的,而且包括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心目中所引发的。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与欣赏者的想象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审美作用。现代接受美学要求文学创作有更多的“空白”“不确定性”和“召唤性”,这是群体欣赏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现代意识的自觉,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需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英国古典作家班扬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作品,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由于“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因此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以形象调动自己的想象,来填补“空白”。

B.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

C.虽然西方美学理论重视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但西方文学作品也存在越来越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D.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在外国现代文学当中表现明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人类语言在表情达意上普遍存在的局限性,因此创作时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的不足。

B.创作时留下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给欣赏者留下了更大的审美空间,际补创作者语言的贫乏。

C.诗歌创作者是将具体可感的生活塑造成形象,欣赏者是通过形象的感知,品味具体的生活,实现对诗的解读。

D.谈论艺术的美感,离不开艺术作品的形象,但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审美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认为作品中的“空白”或“不确定因素”使得作品“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这是很有见地的。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思行人”等诗句塑造了艺术形象,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趣,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效果。

C.清代学者刘熙载认为,山峦、春景是无法直接描写的,只好通过描写烟岚云雾来表现山的精神,通过描写花草树木来表现春的景象。

D.文章大量引用诗文名句,目的是帮助自己分析说理,阐明自己的观点;读者读后也能感到作者的确是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