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丑问日:“敢问夫子恶乎长?” 日:“我知言,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公孙丑问日:“敢问夫子恶乎长?”

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日:“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心,则矣。我故日,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有不慊于心,则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之者      揠:揠,拔起

C.今日矣!予助苗长矣            病:生病

D.不苗者也                      耘:除草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       木欣欣向荣

B.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C.其子趋往视之虽才高于世,     无骄尚之情

D.行有不慊心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3.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义道德蓄养。

D.《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C 2.D 3.C 4.(1)它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2)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解析】 1. 试题分析:病:疲累,倦困。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此题的“病”解释为“生病”即为典型的以今释古,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 试题分析:D项,都是介词,在。A项,连词,因为/连词,表修饰。B项,代词,自己的/副词,表推测、估计,可译为“大概,或许”。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如此题B项“其”表“猜测”,译为“大概”,把“大概”带到前面的句子中,显然不通顺,前面的“其”是“它的”的意思,可见用法不同。 3. 试题分析:“气”是“义”在内心的积累,不需要外力助长。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气”是“义”在内心的积累,不需要外力助长。 4.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至”“直”“徒”。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至”“直”“徒”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2)中的判断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自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的推动下,开创了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此有大量论述,这是众所周知的。由此,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因而不同于西方美学理论重视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不重视以有限的形式容纳无限的内涵。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一部文学作品中总是存在许多意义空缺部分。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伊瑟尔认为,作品本身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其中总包含一些“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这一点在现代文学中尤其明显。伊瑟尔在《隐含的读者》一书中,从对英国古典作家班扬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作品进行的历史考察中,发现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总的趋势是“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因而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西方现代接受美学也把追求空白和不确定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尺度。上述事实都说明,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并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特征,而可以说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

这一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同人类语言的特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正是由于人类语言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普遍存在局限性,因此无论怎样详尽的语言描述也不可能把现象世界的全貌呈现于人们的面前,而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在表意方面的不足,“穷理析义,须资象喻”,形象可以启示联想,“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熔铸在形象里,欣赏者又通过形象唤起对同类情景的联想,来补充抽象、概括的词语所舍弃的细节、关系、情境。正如清代刘熙载指出的,“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雾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诗的语言以塑造形象为己任,是富有启发性、暗示性的语言,启发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求得那象外、景外、韵外、味外的旨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在这里,诗人完全是以塑造形象的手法来表现道路辛苦、羁愁旅思的。一个手势,一个流盼,一颦一笑,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是语言不能曲折尽传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这种“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形象里,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艺术的美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艺术形象所显现的,而且包括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心目中所引发的。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与欣赏者的想象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审美作用。现代接受美学要求文学创作有更多的“空白”“不确定性”和“召唤性”,这是群体欣赏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现代意识的自觉,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需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英国古典作家班扬到现代作家贝克特的作品,这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作品由于“空白”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因此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须以形象调动自己的想象,来填补“空白”。

B.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歌理论独有的特征。

C.虽然西方美学理论重视文学作品严密的逻辑性和理性的分析,但西方文学作品也存在越来越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D.重视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言不尽意和以少寓多,是人类审美的普遍现象。“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在外国现代文学当中表现明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人类语言在表情达意上普遍存在的局限性,因此创作时必须以形象去调动人们的想象,来弥补自然语言的不足。

B.创作时留下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给欣赏者留下了更大的审美空间,际补创作者语言的贫乏。

C.诗歌创作者是将具体可感的生活塑造成形象,欣赏者是通过形象的感知,品味具体的生活,实现对诗的解读。

D.谈论艺术的美感,离不开艺术作品的形象,但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审美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认为作品中的“空白”或“不确定因素”使得作品“只能部分地左右读者”,这是很有见地的。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怪禽啼旷野,落日思行人”等诗句塑造了艺术形象,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趣,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效果。

C.清代学者刘熙载认为,山峦、春景是无法直接描写的,只好通过描写烟岚云雾来表现山的精神,通过描写花草树木来表现春的景象。

D.文章大量引用诗文名句,目的是帮助自己分析说理,阐明自己的观点;读者读后也能感到作者的确是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茫茫大草原上,遇到了一场严重的干旱。为了使羊群生存下去,牧羊人选出一只身强力壮的公羊为头羊,让它走在最前面,带领羊群走出绝境。长途迁移中,头羊深知责任,始终保持着热情。在牧羊人的指点下走在前面开辟道路。漫漫长路,头羊受的苦最多,冒的险也最大,但他能最先吃到带露水的青草,喝甘甜的泉水,慢慢地,它变得又高又大。而跟在后面的大多数羊因贪恋路边的风景,停走走,吃吃看看,被动地跟着。吃剩下的草根,喝搅浑的水,不专心赶路还经常会遭到鞭子抽打,结果变得又瘦又小,甚至有的在路上就掉队死去。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一架由东京直飞伦敦的波音747客机有353个座位,20名机组人员,然而在一次航行中,该机运载一名女乘客。为什么这架飞机的主人一英国航空公司会这么不惜血本呢?原来,这架飞机由于技术故障,延误了20个小时起飞。当时,所有的乘客都改变了计划,转乘其他客机,山本莉子留了下来。英国航空公司按照民航的惯例,损失巨额成本费用,为这一名乘客照常飞行,赢得了信誉。

①宁可      ②也要       _③只有     _④几乎      _⑤仅仅_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根据要求作答。

(1)请用文字说明漫画内容,然后说明其寓念.

(2)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晨曦一点一点亮起,灯光一点一点熄灭。先是有薄薄的雾,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轮廓,细工笔似的。最先跳出来的是老式弄堂房顶的老虎天窗,                                     ;晒台矮墙上的水泥脱落了,露出锈红色的砖,也像是画上的,一笔一画都清晰的。

①那屋顶上的瓦是细工细排的

②然后晒台也出来了

③它们在晨雾里有一种精致乖巧的模样,

④有隔夜的衣衫,滞着不动的,像画上的衣衫

⑤窗台上花盆里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

⑥那木框窗扇是细雕细作的

A.③⑥①⑤②④

B.⑥⑤①③④②

C.⑤③⑥①④②

D.②③⑥①⑤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