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人类历史上形成过很多惯例。对惯例的坚守与扬弃,激荡着人类智慧。 阅读材料,回答问...

人类历史上形成过很多惯例。对惯例的坚守与扬弃,激荡着人类智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编者注:这是古老习俗——“同态复仇”)。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头骨,他必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减半。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安妮女王时情况发生变化了,议会把内阁置于自己控制下,规定任何人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经过竞选成为下院议员。这样,政府成员必须同时是议会议员。安妮逐步认识到,政府大臣必须与议会多数党保持一致,否则政府将受到议会的强烈抵制,行政事务便无法运作。因此,她在1708年组织了一个辉格党政府,开创了内阁与议会多数党一致的先例。……如果说在光荣革命之初,行政与立法的关系尚不明确;那么到18世纪中叶,国王的权力已经消退了,立法权已高出行政权,将行政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钱乘旦《英国通史》

(1)《十二铜表法》的形成体现了惯例的遵从与打破。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十二铜表法》“遵从”和“打破”分别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王的权力”逐步“消退”的历史过程。并概括这一历史过程的特点。

 

(1)遵从了以往罗马习惯法惯例,保留了某些原始、落后的习俗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打破了贵族垄断立法权、任意曲解法律的惯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并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成文法的新惯例。 (2)过程:1689年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君权,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的政治、法律基础;安妮女王时,议会把内阁置于自己控制之下;汉诺威王朝时期,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1721年,沃波尔开创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后又形成内阁与下院相互牵制的惯例;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国王逐渐“统而不治”。 特点:遵从先例、惯例;渐进、和平改良。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遵从”是指保留了原来的习惯法的一些规定,甚至是不合理的一些规定,而“打破”则主要强调《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开创了罗马成文法的先河即可。 (2)“国王的权力”逐步“消退”的历史过程是一个时间上跨度很大的问题,在回答时按照材料主要突出1689年的《权利法案》、安妮女王议会把内阁置于自己控制下、内阁与议会多数党一致、18世纪中叶内阁制的形成等大事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明清时期)“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

材料二“《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英国的行政权由内阁行使,对议会负责;司法权由议会上院行使;立法权在议会下院。”

——《历史研究与资源丛书》

材料三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个国家在权力分配上的不同点。两国分别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的“有衡”的?确立这种“有衡”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导致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它给共产党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是

A. 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 没有制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 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D. 没有坚持工人阶级对于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查看答案

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的多元性是指五四运动是一场

反帝爱国运动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A.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查看答案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 甲午中日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日俄战争    D. 抗日战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