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成祖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成祖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病死于榆木川。同年八月,仁宗朱高炽'即位。朱高炽'一反其父的所作所为,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仁宗—上台,施行“恤民之政”宣布停止北征、宫使采买、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等劳民伤财之举。仁宗以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黄淮等正三品官员兼任大学士。其后,仁宗又复设官品高达一品的公孤官虚衔,并授之以内阁大学士,使阁臣的权位远远高过部权。宣德时,阁臣已获得票拟权,开始直接参预处理国家政事,阁权已相当于相权。仁宗即位三月,即下诏礼部将“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这也成为仁宣两朝推行文官政治的一个辅助措施。仁宗时,还平息了与北部边疆鞑靼部、兀良哈部的战端,恢复了往来边市贸易。尽管仁宗在位时间甚短,但其所施行的政策却为宣宗一朝所继承,以致后代史学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仁宣之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仁宗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仁宗改革的意义。

 

(1)内容:实行“恤民之政”,停止劳民伤财之举;重用阁臣,提高阁臣地位;停止对建文帝家属遗臣的报复政策:平息边疆战端,恢复边市贸易。 (2)意义:与民休息,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提高了阁臣的地位,使内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停止报复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解决边疆争端,恢复边贸,利于民族交往,稳定了社会秩序。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施行‘恤民之政’宣布停止北征、宫使采买、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等劳民伤财之举”可概括归纳为实行“恤民之政”,停止劳民伤财之举;根据材料“并授之以内阁大学士,使阁臣的权位远远高过部权” 可概括归纳为重用阁臣,提高阁臣地位;根据材料“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 可概括归纳为停止对建文帝家属遗臣的报复政策;根据材料“还平息了与北部边疆鞑靼部、兀良哈部的战端,恢复了往来边市贸易” 可概括归纳为平息边疆战端,恢复边市贸易。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第(1)问明仁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减轻了人民负担、内阁制度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民族交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分析其改革的意义即可。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步骤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一般采取带着问题对材料的方法。第一明确问题内容“明仁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二根据问题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明确材料关键信息“施行‘恤民之政’宣布停止北征、宫使采买、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等劳民伤财之举” “并授之以内阁大学士,使阁臣的权位远远高过部权” “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 “还平息了与北部边疆鞑靼部、兀良哈部的战端,恢复了往来边市贸易”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整体分析:本题引用明仁宗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内容”“意义”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 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2、对策: 熟悉考点是基础; 多记诵,滚瓜烂熟; 阅读材料有技巧; 首尾句、标点符号; 组织答案须谨慎; 审清题、简单草稿; 要点序号不能忘。 序号化、书写清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托克维尔看来,民主首先意味着身份的平等。他眼中的民主化的过程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而是一场从政治、法律民情。社会构成,直至个人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几乎一切领域内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然而托克维尔本人又是一个贵族,对法国大革命尤其是人民直接参加暴力革命的反思,使他多次表白,他并不热爱民主,他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种“贵族本能”使他敏锐地意识到现代民主所潜在的那种“盲目的本能”,即现代民主有可能在社会秩序和个体精神自由两个层面上造成扭曲。

——摘编自《托克维尔文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民主与自由”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城市化是通过人口、工厂及各种机构向城市流动,而不是通过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来实现的。在强烈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必然向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环境有利的空间(城市)聚集。工厂企业聚集城市促使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城市居民接近工厂和劳务市场,可最大限度地选择报酬较高的工作,并可以节约工作往返所需要的交通费用,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为己服务。城市街区光怪陆离,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城市众多的公共设施为居民带来了方便,使人们享受了现代文明。城市繁荣和物质富裕,使其居民的收入远较乡村优厚。据1890年的统计,城市居民平均家庭财富超过9000美元,而农村家庭则为3250美元,收入差距甚为悬殊。工业化时期,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去开拓新的领域,追求新的成功。这种精神使美国的城市化得以迅速完成。

——摘编自李庆宇《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部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美两个时期城市化的特点。

 

查看答案

19世纪以来,一些西方画家认识到,如果眺望远方的原野,草不是绿色,而是青色;如果在晚描照射下看草,就是红色或灰色。这些画家抛弃了几百年来画室作画的传统,提倡户外写生。能够体现这些画家主张的作品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A. 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 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 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 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查看答案

史料记载,在1710年至1759年新旧东印度公司合并以后的50年中,英国向东方的出口,计有金银26,833,614镑,货物仅9,248,306镑;美国的对华贸易也以白银为支付手段。这表明

A. 英美在对华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B. 殖民掠夺成为英美发展的主要原因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D. 英美大量输出白银以平衡贸易收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