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
B.工业革命完成时 |
C.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
D.两极格局终结时 |
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这里的“它”是指
A.马歇尔计划 |
B.布雷顿森林体系 |
C.关贸总协定 |
D.杜鲁门主义 |
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生产关系不同 |
B.生产方式不同 |
C.生产动力不同 |
D.生产结构不同 |
2008年,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1977年)至“十七大”(2007年)七个报告的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
A.①②③④ |
B.③②①④ |
C.③②④① |
D.②③①④ |
19世纪晚期,中国南方先后出现了《时务报》、时务学堂等新事物。它们宣传的“时务”主要是
A.洋务自强 |
B.维新变法 |
C.民主革命 |
D.学习俄国 |
1874年,李鸿章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他认为“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以后若不稍变成法,徒恃笔舌与人争,正恐长受欺侮”,“今当及早变法,忽令人笑我拙耳”。这里的“变法”指
A.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以加强国防 |
B.变易兵制,发展民用企业,革新育才制度 |
C.着手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近代国家 |
D.研习西学,兴民权,废除科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