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进步思潮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共同点是 ①根植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②形成成熟的反封建思想体系 ③不同程度肯定了人的本能欲求和私利的合理性 ④在其后数百年仍具有振聋发聩作用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董仲舒主张君主应该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③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④君主集权,无需限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下列关于荀子的思想主张正确的是①人性生来就是善的 ②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③治理国家应礼法并施 ④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为了实现“礼”,孔子提出的主张是
A.“发明本心” B.“格物致知” C.“正名 D.“致良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健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何态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3分)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5分)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智者学派中的)另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这里指“人 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二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或“道德即知识”)。其涵义是,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摘自《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
材料三 康德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法律与道德的不同在于:道德是内在的、自觉的,它推动人们应该这样行动;法律是外在的、强制的、它限制人们去做某事。法律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康德希望建立一个在法律之下的个人与他人具有同样自由的统一的政治制度。然而,这个理想制度不是通过直接的政治实践,而是通过道德的不断完善来实现。
——摘自《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智者学派中的这些人的观点有何局限性?(2分)
(2)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作用,其背景如何?目的何在?(2分)
(3)依据材料二、三比较康德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个人自由的认识。(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