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为了实现“礼”,孔子提出的主张是 A.“发明本心” B.“格物致知” C.“正名...

为了实现“礼”,孔子提出的主张是                              

A.“发明本心”    B.“格物致知”    C.“正名     D.“致良知”

 

C 【解析】“礼”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实现“礼”,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也可用排除法选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健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何态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3分)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5分)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智者学派中的)另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这里指“人    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普罗泰戈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二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或“道德即知识”)。其涵义是,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摘自《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

材料三 康德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法律与道德的不同在于:道德是内在的、自觉的,它推动人们应该这样行动;法律是外在的、强制的、它限制人们去做某事。法律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康德希望建立一个在法律之下的个人与他人具有同样自由的统一的政治制度。然而,这个理想制度不是通过直接的政治实践,而是通过道德的不断完善来实现。

——摘自《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智者学派中的这些人的观点有何局限性?(2分)

 

 

(2)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作用,其背景如何?目的何在?(2分)

 

 

(3)依据材料二、三比较康德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个人自由的认识。(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以乏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

                                                       ——王夫之《黄书》

材料四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2分)

 

 

(2)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王夫之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2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之制,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义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感偶语诗书者弃。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同罪。今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种树之书。若有欲学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决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主张导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事件产生了什么后果?(2分)

 

(2)按照材料二之主张,汉武帝实行了什么文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两则材料之主张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3分)

 

 

查看答案

2008年11月,黑人后裔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这一现象可以用18世纪末的杰斐逊的话来予以诠释:“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这一政治现象和政治理念应该基于:

①人民主权说    ②三权分立说    ③因信称义论  ④天赋人权观、自由平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