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记忆就像珠玉一般温润,黄金一般珍贵,彩虹一般美妙,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记忆就像珠玉一般温润,黄金一般珍贵,彩虹一般美妙,存在于昨日与今日之间。诗人说:“我的记忆是忠实我的。”它就像我们的朋友,扶助着我们和谐地生活。请以“把     留入记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在题目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2)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认识深刻。

(3)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

 

把留入记忆 人的一生中,不知道要经历多少磨难和美好,而往往是经历过的痛苦和快乐最难以忘怀,最容易让人刻录在记忆的磁盘上,经过岁月的磨蚀也忘却不了。时间无视我们的期望,我们总在回忆中填充着自己的情感天地。 妈妈和爸爸都是经历过苦难的人,年龄老了,日子虽说不上很富裕,但至少能丰衣足食,可是却总对那个贫瘠岁月留下的辛酸念念不忘,如鲠在喉。那些累累的艰辛往事我都已经耳熟能详,也难怪,那个要粮票吃饭要布票穿衣的年代,固然会给人留下许多辛酸积淀在记忆中,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无法弥补的永恒的灼痛。事情过去了,就不能回头重新来过,我倒是希望他们在回忆中能寻求到一种心灵的慰籍,一种平和,尽管那烙印太深不能释怀。经历了,感受过,才有难忘的回忆,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年轻时不懂生活。 人的一生遭遇不到几回刻骨铭心的事情,痛苦的回忆也不会因年久而风化的,即便那段记忆只剩下模糊的轮廓,一旦触及,回忆一次就清晰一点。如果忘记不了的记忆是伤心的痕迹,那就要学着忘却并试着去创造美好,让日渐累积的美好把伤心的痕迹冲淡,甚至湮没,留待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回忆。伴着终老的回忆不一定要多美好,但一定要有美好才可以。 坐在春日午后的阳光里,我微眯着眼,攀摘记忆中春天的花束,学生时代的记忆仍是最明朗的:春天,学校院墙外的土埂上,紫云英遍地盛开,好美的景象..........! 晚自习前的时间我大都在弥散着初春气息的田埂间逗留的,那时候的天很蓝,时间过得不快也不慢。保存这段有着馨香的记忆,不管以后的日子是波澜不惊还是跌宕起伏,在自然而然的回忆中我会看到我曾经像蝴蝶一样舞动的身影,这段回忆幸福着我。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语段的内容主要突出记忆的美好及对我们的重要作用,可以选取一个个的美好片段来写,也可以完整的写一件让你难忘的事,但都要要有一定的意义,引发你的思考。总体写作难度不大。这个作文题重点要表现填充内容“××”对“我”的深刻影响。填充的内容可以是某个人,某个物,或是某个场景。以“把××留入记忆”为内容,可以表现友情这一中心。写作的内容可以是哀伤的,可以是欢快的,还可以是喜忧掺半的,紧要处在于要有深切的体验。当然,尽量要让主题的表达更为丰富,这样会更见表达的感染力。也可以表现亲情这一中心,将记忆与母爱、父爱、祖父母之爱相关联,但不容易写出深意与新意。这就需要在必要的时候打造出最为逼真的细节,以凸显出这一份记忆的不同寻常的地方。还可以以此来表现乡情这一中心,这是最富文化气息的思想。它的夺人之处在于思考的厚重,可以是“村庄”这么一个个体所引发的对乡情,对“根”的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思考,也还可以是其它形式的文化思索,难度相对较大。此题适合写记叙文,以叙事为主,抒情、议论为辅,不适合写成议论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资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你幸福吗?”是一个很现实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解当前中学生的幸福感受,提升同学们的幸福指数。某初中学校开展了“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主题实践活动。

(1)下图是此次活动中对在校学生进行了“你幸福吗?”的问卷调查结果。请你把其中的信息转化成两条文字信息。

(2)在回答“你幸福的理由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同学们给出的答案有:身体健康、成绩优异、帮助他人、他人的褒奖、物质条件良好等。其中,你比较认同或认为欠妥的是哪一条?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转 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那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a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b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          ;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第段。

2.结合全文,谈谈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的作用。

3.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味下列一句话

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提示:注意加点词语含义。

4.文章第段a、b两处划线句子,意思基本相同,却用了不同的说法,为什么?

5.阅读第段,根据上文在横线处再仿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6.用自己的话说说“转身的具体含义作者借不同情境中的转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查看答案

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①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底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②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工作得心顺手。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③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穷年累月,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④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如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像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彻青空。它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⑤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筋,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文章认为学问与智慧是什么关系,这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2.阅读第③段,你认为它主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3.结合第④段,谈谈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它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这篇文章带给你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

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馀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牧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注释)①陈留:东汉陈留郡国,在今河南。②辟: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③五官掾:官名。④剧:地名,即北海国治所剧县 。⑤门下书佐水丘岑:门下,本为门庭之下的意思,汉、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长官的属吏。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水丘岑,人名。⑥青州牧:官名。⑦坐征:因获罪而被召回。⑧原:原谅,赦免。⑨左转:降官,贬职。

(《资治通鉴》卷四十三,汉纪三十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操兵府,称冤叫号。  _________________ 

董宣生平未曾人之食______________

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

4.董宣获罪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全文,你认为董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多处体现了题目中“壮”的含义,请任选一处,并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