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邻居小咏今年刚满18岁,是第一批买入成年的00后(2000年1月1日至12月31...

邻居小咏今年刚满18岁,是第一批买入成年的00后(200011日至1231日出生的人)。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名句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写在送给他的贺卡上,并根据所选的名句写出你的祝福。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愿你勇攀人生的高峰,去领略世界的魅力和壮阔。

 

示例一,选A句。愿你像秋日晴空中的冲天一鹤,奋发有为,大展宏图。 示例二:选B句。你立下了高远的志向,就扬起生命的风帆,祝你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示例三:选C句。愿你始终是荷塘里的那朵莲,既不傲世也不流俗,静静地守住内心的芬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结合诗句意思表达自己的祝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论语》)

(2)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飞鸟本无意,却引情致起。吴均闲居山中,看“___,云从窗里出”,欣然自在;陶渊明采菊东篱,见“山气日岁佳,___”,悠然自失;李清照沉醉回舟,误入藕花深处,“___”,欢快自由;欧阳修兴尽下山,“树林明翳,___,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陶然自得;然杜甫于山河破碎之际,面对长安草木,却有“______”的慨叹。惊鸟本无情,有情的是写诗的他和读诗的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歌声如飘风,如一(lǚ)       摇曳的游丝,在夜空中遥远地传来,渐行渐近,渐渐地清越,终于到了窗下,歌词也清晰可   了。咿呀的桨声,夹着(jī)       荡的水声,缓慢地为歌声击节。然后歌声又渐渐远去,渐渐地微弱,渐渐地模糊,终于轻烟般在静夜中消失。

(摘自柯灵《枕畔歌声》)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一(lǚ)______  (jī)_______

(2)填入文中   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辨    B.辩

(3)加点字“模”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mú    B.m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但是,总有你忘不了的。

请以“忘不了你的       ”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王命急宣 ______                 

(2)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

(3)哀转久 _______                

(4)晓雾将_______

(5)夕日欲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4.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阐述“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查看答案

云中谁寄锦书来

朱铁志

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

 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爸却变为“令尊”。经过“反右”“文革”等文化浩劫,中年以下的朋友旧学功底无从谈起,新学修养也难尽如人意。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剪不断,理还乱。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1.作者为什么说在当下社会收到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是“一种奢望”?

2.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

(1)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

(2)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

4.“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