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西南地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西南地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之际,李明一家人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可谓大方之家

B、菲律宾虽欲扩大军备,但财力贫乏,面对美国的天价先进武器,只能望洋兴叹

C、金融危机山雨欲来,政府未雨绸缪,应对措施有力保障了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D、有人以为,细节无关紧要,其实细节常常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要想正确的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A项“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用在此处不合适。 考点: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融恰      挑衅       不屑置辩      温文而雅 

B.阑珊      秉烛       无用赘言      未雨绸谬

C.伟岸      秀颀       纵横绝荡      浮想联

D.澎湃      淅沥       死心塌地      瘦骨嶙峋

 

查看答案

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A、秀(qí)    (jié)     惴不安(zhuì)  其租入(dāng)

B、箕(běn)   骂(màn)    坦荡如(dǐ)     彬有礼(bīn)

C、裂(jūn)   丁(bāo)    怒不可(è)      心潮澎(bài)

D、赋(bǐn)   (qiān)   苗助长(yà)     了腿(zhé)

 

查看答案

题目:《留在心中的那份          

要求:(1)横线处添加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古诗阅读

《泊秦淮》(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出自《墨子.贵义》)

1.孟子名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政治主张是

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

(2)万事莫贵义。_______________

(3)故不为得也。_______________

(4)则冠履不若手足之也。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困于心,衡于虑。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贤者能勿丧耳。

5.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 、生/亦我所欲。

C 、争一言/以相杀。           D 、今齐/地方千里。

6.下列“之”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断子之手足   醉翁之意不在酒

B、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   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诲汝知之乎   投诸渤海之尾

7.甲乙两文共同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甲文则用_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用原文进行回答)

8.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找出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坚持这种“义”的必要。(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