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梦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梦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梦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只要有梦...

梦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梦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梦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努力的方向,就会有前行的力量,就会有奋斗的勇气。只要有梦想,就会有美丽中国,幸福生活,美好人生,生命奇迹……

请以“只要有梦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例文 只要有梦想 在报上看到一则新闻,心头顿时充满温馨。 一位日本老妪,在99岁生日的时候,出版了她的处女诗集。在诗歌衰落的日本引起了极大轰动,销量突破了23万册。在日本国内,这是个奇迹。因为即便专业诗人,经过出版商包装策划出版的诗集大多也只能卖出几千册。而这位近百岁高龄的老太太的诗集,连续加印了8次仍供不应求。 她从92岁那年才开始写诗,原因很简单,是儿子怕她感到孤独,希望她写点文字聊以慰藉寂寞。而她恰好喜欢诗歌,于是就拿起了笔。诗写的多了,就向报社投稿,她的诗并不华美,近于白话,简短易读,都在14行以内,只是充满了彩色的梦想,字里行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朝气流动其中。编辑们深深被这位特殊的作者感动,《产经新闻》特意为她开辟了专栏。她的读者从14岁到100岁都有,出版社收到了近千封读者来信,很多读者读了她的诗后有种想流泪的感觉。 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就算就是九十岁/也要恋爱呀/看似像在做梦/我的心已经飞上云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妪写的诗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人喜欢,或许是因为那颗写诗的心永远保持着不褪色的纯真和浪漫。这是命运赐予追梦人的最崇高的现实享受。而这样的心境,或许有的人一辈子都感觉不到。 人生被一连串的梦想支配着,梦想成全了人生。因为一个人有梦想,生命就有了交代,活着才觉得有意义。 人生是对岁月的回眸,梦想是与岁月的较量,只要有梦想,就征服了岁月。正如历尽沧桑的百岁老妪,仍能写出青春少女情怀的诗歌。她虽不能拒绝岁月的流逝和命运的沧桑,但却拥有了超越岁月的青春。 施经军语:有一种情怀叫梦想,有一种幸福叫超越。 范例二:只要有梦想 我从小喜欢画画,可上了小学之后,妈妈以时间紧,任务重为由让我放弃了画画.看到别人的画,我就会很羡慕,我想,我要是能坚持学下去的话,一定会比别人更强. 去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又让我学画画了.前提是不耽误学习和弹琴.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一定会把握住的.老师认为我画得不错,就让我从素描开始.先画石膏几何体,一开始非常简单,正方体,长方体等,由于我画的速度比较快,马上画到了穿插体,这可把我难住了,画了两堂课都没过课.老师说我遇到了瓶颈,希望我能克服.如果我能马上渡过这次难关,就会进入另一层次---静物的学习. 我多么希望进入静物的学习呀!为了这个目标,我每天在家一有时间就照着书仔细临摹.恰巧,在这个时候我们语文课学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看到徐悲鸿为了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中国人,每天刻苦学画,最后赢得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尊重.我就想,我学画的目的没达到徐悲鸿的高度,但是我也应该努力学画. 经过两周的练习,我过课了,进入了静物的练习.我真高兴呀!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以飞的速度学完了几何体.老师说,几何体是基本,就好像是我们学字的笔画一样,一定要牢牢掌握,为将来画头像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记住了老师的话,每天利用几分钟的时间练习一下几何体和打直线. 希望画头像的那一天能马上到来.我相信,只要有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解析】试题分析:写好这个题目,不可不读路德金的演讲《我的梦想》,那样的气势、那样的具体、那样的生动,仿佛一伸手就会抓得到。二我们写作的重点就是中国梦、中华民族的复兴、改革、创新、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汉字热等等。平时的练习,应该选取一部分进行构思甚至写作,搞好备战。从众多的生活素材中,把最易于驾驭、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完成写作。注意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合理运用。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乡村:民族的记忆与想象

曾经的乡村,是一卷卷蓝布封皮的线装书,手工刻制的木版文字在薄薄的宣纸上印满了炊烟、古屋、插秧、刈麦,印满了拱桥、溪流、杏花、荠菜;平平仄仄的一些低吟浅唱,长长短短的一些唐诗宋词,都写在卷卷线装书的册页里。

当然,还有滚滚的征尘,有苛捐猛于虎的悲号,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有“田园荒芜胡不归”的呼唤……

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起根发苗,发展壮大就在农村;农村,刻写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想象。

商品的繁荣造就了城市。城市的出现,拉开了城乡经济和文化的距离。如果说城市是一座座砖砌的奶桶,乡村只是一头头散落田野的奶牛。衣衫褴褛的乡村父母,吃糠咽菜送儿子走进学堂,开始了逃离农村,逃离劳动,逃离贫困与低贱的第一步。

思念乡村的人也有,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商战中的败北者,战场上的伤残者,是激烈的争斗之后寻找宁静地方的疗伤者。乡村以善意的同情接纳了他们,用源源不断的温情和取之不尽的草药为他们医治创伤。而这些受伤者往往如受伤的鸟,强健之后,又挣脱农人的双手飞进城市。却很少人想去写一部乡村史,像写一部王朝史那样,写乡村的发生、发展和变迁,写农人的劳作、灾难和贡献。

广大的乡村,如今面临一次新的机遇,它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伟大变革,是都市前所未有的对乡村的亲情反哺!可是,我还是有一点杞忧。既往的每一次变革,哪怕是最小的,都伤害过乡村的美丽与个性。这一次,会不会也有一些难免的伤损?美丽的村舍被单一的水泥楼房代替,宁静的生活被喧嚣的市声淹没,一卷古朴柔软的线装书,被生生地改造成硬壳子西装书,千姿百态的乡村,成了千篇一律的城镇。

乡村,是我们最后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保护诗意的乡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命题。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注意搜集和整理古老的乡村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当务之急。我国的乡村以其古老的存在,成为整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古老村落历经数千年,保留着深厚的为正史所缺失的宝贵记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力的物证。

如山西长治的八义镇,名称源于著名的长平之战,八位义士阻拦赵括草率发兵抗秦,被刚愎自用的赵括杀害;战争结果是赵军大败。此地后来立碑纪念“八义士谏赵处”,村子更名八义村。

像这样一些有趣的记忆,中华大地的许多村子都有。建设新农村,关心和注意保护、留存乡村古老的文化记忆是十分必要的。不要再如“文革”时期用那些流行语言替代乡镇街巷的古老名字;更不要用什么“罗马”、“阿拉斯加’之类的崇洋名字改造古老乡村。新农村,一定是中国式的,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一脉相连的农村。

我们的记忆、想象和情感,还在农村里。那里,永远都应是我们诗意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让乡村与都市亲近,而不是让乡村的背影渐行渐远。

1.对第①②段中所描绘的乡村的特点加以概括。(不超过30字)

2.揣摩段中画线的句子,理解这两个句子的深刻含义。

(1)如果说城市是一座座砖砌的奶桶,乡村只是一头头散落田野的奶牛。

(2)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伟大变革,是都市前所未有的对乡村的亲情反哺。

3.段中思念乡村的种种人有何共同点?作者写他们有何目的?

4.段中举长治的八义镇为例有什么好处?

5.从全文看,作者对建设新农村有着怎样的思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几种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l/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l/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l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_T-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从第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段中画线句“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l/4”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

4.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全球的水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

B.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C.北方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开发过度,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使得荒漠化趋势蔓延。

D.文中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主要是为了具体说明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秭、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表:指上表建议。廖立、李严:蜀汉之臣。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陟罚臧否    臧否:

(2)仇必赏    虽: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宫中府中,俱一体    国险而民附,贤能之用  (《隆中对》)

B.卿等岂可不企慕及    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C.昭陛下平明之理    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尝表废廖立、李严南中    三顾臣草庐之中    (《出师表》)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4.【乙】文的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

 

查看答案

阅读刘方平的《月夜》,完成后面的问题。

月  夜

刘方平(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请解释诗句中“更深”“阑干”的意思。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提炼两个不同的观点。

古时候,一个人上街卖马,一连几天无人问津。此人回家后深思,终于想到一条妙计,他请著名的相马专家伯乐在他再次卖马的时候,围着马转三圈,离开时还回头作流连状多看几眼。伯乐照办了,结果在一个早晨之内,马价涨了十倍。

观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