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面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1)依据材料一说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什么新现象?

材料二下面是我国古代两项伟大的水利工程示意图

(2)仔细观察材料二示意图,分别说出两项水利工程的名称。

材料三宋代南北经济发展概况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海外贸易

北方

大量粮食从南方引进。

煤开采量世界第一;产铁中心。

汴京因为南方的大量运入而繁荣

 

南方

引进占城稻并推广种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金属冶铁业达到世界最高水平;陶瓷业、造船业迅速发展。

城镇兴起;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  ”在四川地区出现。

福建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置“  B  ”进行专门管理。

 

(3)完成材料三A、B两处内容的填充。依据材料三,概括出宋代经济的主要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出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 (2)都江堰和隋朝大运河。 (3)A:交子;B:市泊司;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重视水利的兴修;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解析】(1)依据材料图示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 (2)依据所学可知,图三是都江堰,图四是隋朝大运河; (3)依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鼓励海外贸易,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代设立市舶司;带上我依据材料信息: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煤开采量世界第一;产铁中心可知,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依据所学可知,先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重视水利的兴修;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都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不同朝代的疆域变迁是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识读下列古代四个时期的疆域图,回答问题:

(1)依次写出以上疆域图所属的朝代。

(2)与图一相比,图二的疆域有什么重大变化?原因是什么?

(3)由图一、图三信息可知,当时的朝代分别在地方实行什么行政制度?

(4)根据图四,补充完整这一时期我国疆域的“四至”范围。

西跨            ,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至              

(5)古今地名的变化也能反映历史的发展变迁。请填写下表空白处对应的现用名。

出处

古名称

现用名

出处

古名称

现用名

图一

河水

黄河

图三

琉球

 

江水

长江

宣政院辖地

 

图二

长安

 

图三、图四

大都、京师

 

 

 

 

查看答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1)秦的最大“成就”是什么?为巩固这一成就,秦还实施了哪些革命性措施?

材料二    中国古代粮食平均亩产量(市亩)

朝代

产量(市斤)

两汉

140

154

185

 

——(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

(2)上表中宋代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时期,商业高度繁荣,纸币出现,请写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  

材料三   欧洲著名城市规划家罗斯穆森认为“整个北京城乃至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下册

(3)除北京城外,列举我国古代工程领域另外两项“世界的奇观”。

材料四   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曾经改变了世界,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

﹣﹣坦普尔《中国﹣﹣发明创造的国度》

(4)“改变了世界”的中国发明有哪些?

 

查看答案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适当的民族政策能有效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不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历代统治者是怎样管辖西藏的?

(3)据材料三,新中国实行民族自治政策的前提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三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他在元世祖在位时随同父亲和叔叔沿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侨居中国17年后回到意大利,口授了《马可·波罗行纪》一书,详细描述了元朝大都的繁华,盛赞中国物产丰富,向欧洲展现了一个富饶神奇的东方世界。

——摘自川教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战国时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如何理解材料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3)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繁华,结合所学举出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4) 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归纳概括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沈阳城!

一一民间小调

   材料二: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什么事件?几十万军队奉谁的命令让出沈阳城?此人对日军进攻采取什么政策?

(2)由于实行这一政策,导致了19361212日(材料二)什么事件的发生?事件的组织者分别是谁?发动这一事件目的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派谁为全权代表前往参加谈判,解决材料二反映的事件?这一事件在我党积极努力下最后得到怎样的解决?

(4)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抗日。有两位音乐家创作了音乐作品鼓舞抗日,你能说出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和作品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