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秉承了天人合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作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15年8月以来,中央环保督察已经实现对31个省(区、市)的督察全覆盖,各地掀起环保问责风暴。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对各级官员的考核评价机制。2018年1月1日起,我国施行《环境保护税法》,开征环境保护税。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组建自然资源部与生态环境部。

(1)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与矛盾运动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3)当前,燃放烟花爆竹、祭祖烧纸钱等传统习俗严重污染生态环境。请你以“告别陋习,崇尚文明”为主题发出倡议。要求:列出相关倡议要点,不少于两点。

 

(1)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文化可以促进经济政治发展。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秉承了天人合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绿色发展之路;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需要,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使上层建筑更好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我国通过中央环保督察与问责、建立健全对各级官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开征环境保护税、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3)思想认识上,对于传统习俗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告别传统陋习);行为方式上,要积极创新,彰显文明(如:鲜花祭奠,网上祭祖)等等。 【解析】 此题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作为话题,分别从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角度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相关知识。 (1)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此题要求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意义。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意义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考生可从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文化可以促进经济政治发展的角度作答。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此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与矛盾运动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说明措施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3)此题要求以“告别陋习,崇尚文明”为主题发出倡议。属于半开放性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注意结合题干的具体要求“列出相关倡议要点,不少于两点”,自行组织语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思想认识上,对于传统习俗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行为方式上,要积极创新,彰显文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我国形成了人大与“一府一委两院”的国家机关格局,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国家监察委员会产生过程

时间

内容

2017年10月18日

十九大报告提出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

2018年3月11日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专门增写监察委员会一节,确立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机构的宪法地位。 

2018年3月20日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2018年3月21日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分别经表决,任命国家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和委员。

 

结合材料,说明国家监察委员会的产生过程是如何体现依宪治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大力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农村发展的战略思想有过不同的论述。乡村振兴战略,可视为社会主义制度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升级,是党在新时代为农村发展设定的新目标、提出的新战略。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例如,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农业的质量发展不充分;农业生产的规模与效益不平衡,农业的效益实现不充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不平衡,农业国际市场和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等。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小康社会成色就要打折扣。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并就破解乡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从医疗图像分析到临床诊断系统的颠覆,从金融风险监测到支付方式的革新,惊爆眼球的视觉技术、智能安防。人工智能已较为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这表明

①人工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人类可以突破客观条件,创造出新的联系

③人工智能的产生是主观能动性和规律客观性的统一

④人工智能的价值取决于事物固有属性与人类需要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围绕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的创立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有

①分析和把握当前发展的各种条件才能正确认识社会    

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③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④分析中国现阶段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1976年,霍金提出的“黑洞悖论”认为,黑洞一旦形成就开始向外辐射能量,但这种辐射并不包含黑洞内部物质的“信息”。这与量子物理学理论是背道而驰的。在20047月,他承认了自己的“黑洞悖论”观点是错误的。这佐证了

①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②人们对真理的发现和追求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

③科学家的自我否定是唯物辩证法本质的要求

④更新既有理论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先导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