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提高质量意识。只有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提高质量意识。只有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才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其次,要制定和完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再次,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中,市场主体只有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只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才能提高效益,形成市场竞争力。

材料三2017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1)分析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二,就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经济建议。

(2)结合材料三,说明“三个必然”的政治依据。

 

(1)经济信息:2010年至2017年,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增速逐步放缓,经济发展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以来,伴随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建议: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质量意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国家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依法打击损害产品质量的行为; 建立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答到坚持推进供给侧改革也可得分) (2)①是政府正确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的具体表现。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是解决当前我国主要矛盾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具体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③是我国政府科学决策的具体体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的具体体现。(每点4分) 【解析】本题以我国经济的发展要重视质量以及中央经济会议的召开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二,就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经济建议。数据表格作为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一种载体,是表达信息、反映当前经济工作变化发展趋势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有曲线图、扇形图、柱状图、表格等形式。一般由表头提示语、表格材料、表脚注解、解答要求和设问五部分组成,可以说能否找出问题的答案就在于能否对各种文字和非文字信息源进行准确解读。本题着重说明从2010年至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增速逐步放缓,经济发展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以来,伴随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即可。其建议方面着重可以从企业与国家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质量意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国家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等。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三,说明“三个必然”的政治依据。依据类材料题通常考查考生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存在、发生、发展常见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此类试题从解答方式上看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问题引申类,材料只展示一定的问题情境,以此情景为依托,引导学生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另一类是隐含类,设问所指向的原因,就隐藏在材料的具体表述中。故可以从政府职能的履行、解决当前我国主要矛盾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具体要求以及我国政府科学决策的具体体现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这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论断的辩证法依据是

①主观与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反对均衡论,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③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对我国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

④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日益临近,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分层走班”教学的试点。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使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等状况基本相当的学生“走”到一起,更有利于学生跨学科跨领域发展和个性发展。这一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②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③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④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下列诗句蕴含的哲理与之相符合的是

①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②勤迈万里路,善交八方友

③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精确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确帮扶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上述方针的唯物论依据是

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B.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C. 矛盾具有特殊性

D.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查看答案

中国饮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宽广的时空中,以感恩之心去领悟食物给予我们珍贵的滋养,20182月,《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继续近观饮食之美,远眺中华文化的魂魄。材料体现了

①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实践是文化产生、发展、创新的源泉

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