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9月,中国新一批入学的中小学生迎来新版“教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9月,中国新一批入学的中小学生迎来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

本次教材变更消息公布后,“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飙升” 成为中国网络热议的焦点。有人认为:“增加一些古典诗歌名篇还是好的,中小学的时候多学些,有助于国人对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明白中国的底蕴。” 也有部分网友担忧:“文言文比例增长后将增加小学生背诵课文的压力,而低年级学生难以理解古文的含义。” 某古典汉语研究学者认为,低年级小学生处于人生第一个汲取阶段,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接受学习能力较强,此时适当引入一些古文教育,可以为日后的文言文学习和涉猎打下良好基础。当然,文言文的学习吸收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1)运用矛盾分析法,结合材料指出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上述变化。

(2)运用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知识,为研究学者的观点提供理论支撑。

 

(1)①矛盾即对立统一,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中小学语文教材增加古诗文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既能提升文化底蕴,当然也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学习压力,不能一概而论,要防止片面性。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习古诗文对于不同阶段学生而言应遵循学生阶段性特征规律,采取循序渐进,而不能急功近利。③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年轻主流和支流。古诗文学习对于学习文化素质的提升是主要方面,所带来的学习难度是次要方面,增加古诗文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2)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②适当引入一些古文教育能够为中小学生日后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文言文的学习吸收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急功近利。 【解析】本题以中国新一批入学的中小学生迎来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矛盾分析法,结合材料指出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上述变化。首先,可以从,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角度,说明中小学语文教材增加古诗文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既能提升文化底蕴,当然也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学习压力;其次,可以从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分析说明学习古诗文对于不同阶段学生而言应遵循学生阶段性特征规律,采取循序渐进,而不能急功近利;第三,可以从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角度,说明古诗文学习对于学习文化素质的提升是主要方面,所带来的学习难度是次要方面,增加古诗文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运用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知识,为研究学者的观点提供理论支撑。根据材料的表述,“文言文的学习吸收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可以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说明,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同时,说明适当引入一些古文教育能够为中小学生日后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文言文的学习吸收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8分)2017717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放了迎接党的十九大重点电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时代之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回顾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与活力,但风险与挑战一直相伴而行,问题矛盾始终存在。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仍然不可避免的有些许杂音。又其原因,无非是因为改革使原有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近年来,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化、取这话好复杂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群体利益关系格局发生了许多变化,这种利益格局的变化,反映到人们对改革问题的态度上,就是得利大者赞成,得利小者默然,不得利或失利者则坚决反对。中国,该如何走向未来?中国,怎么办?面对这一历史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是:将改革进行到底!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 有关知识,分析改革不可避免的存在杂音,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九大报告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这意味着我们决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习近平近日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曾经是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塞罕坝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并运用“文化的作用”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的意义。

 

查看答案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座让中国人民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更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一精神

①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件

②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③是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致胜法宝、决定因素

④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统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相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这种渗透在“中国梦”中的民族情感

①激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②确保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

③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④是我们应对各种思想文化激荡的“主心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自古以来,儒家文化就强调“民为邦本”,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更是深受“民本”思想教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03次提到“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心系人民的初心和情怀。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④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才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