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目前我国扶贫开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目前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但仍有4000多万的贫困群众需要脱贫。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我国政府将把扶贫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大幅增加扶贫投入,出台更多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政策措施。坚持分类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怎样才能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①政府要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通过宏观调控增加扶贫投入提高扶贫地区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政府要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扶持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政府要加强社会建设,通过扶持就业落实低保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生态保护为贫困地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四职能各1分,解读写对两条及以上给2分,本条总分不能超过6分) ②政府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③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④政府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解析】设问要求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怎样才能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题型是措施类,主体是政府,所以调用政府相关的知识进行取舍即可。本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做法概括总结政府扶贫的措施。“把扶贫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说明政府履行多个职能,同时坚持了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工作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说明政府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分类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说明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学生需要注意逐层分析材料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重视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第一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使农业生产连年增长,解决了绝大多数地区的温饱问题;第二次通过“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化模式,转移了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次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第四次中国农村土地实行“三权分置”(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的改革,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依据材料,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农村这四次改革的哲学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实现科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材料一:近几年我国经济总量及环保治理与科研经费支出

年份

环保治理投资总额(亿元)

科研经费支出(亿元)

GDP(万亿元)

2010年

7612

10242

40. 15

2012年

8254

10298

51. 94

2014年

9576

13015

63. 64

2016 年

9023

15760

74. 41

 

注:①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②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材料二 为贯彻党的五大发展理念,国务院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示范区在创新体系建设、智能和绿色制造等方面先行先试,旨在探索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新突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建设制造强国。

(2)依据材料二,分析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经济意义。

材料三: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财税金融、土地供应、人才培养等有关政策,深化开放合作,并对内外资企业二视同仁。

(3)请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角度,谈谈如何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

 

查看答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7125日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中国三代造林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也获得世界赞誉。他们的事迹表明

①放弃个人利益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

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③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查看答案

(题文)有人说,“1+1=2”是数学,“1+1>2”是哲学。从哲学视角理解“1+1>2”,其合理解释是

A. 组织协调好已有的要素,能使整体的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B. 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能使各要素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C. 用批判性思维怀疑一切、推翻一切,可以开拓出崭新境界

D.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查看答案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引用了《孟子·藤文公上》中的名句:“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下列选项与该名句所蕴含的哲理相符的是

①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③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④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