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完成下面小题。 1.人们写文...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完成下面小题

1.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 “语不惊人死不休”    B. 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 出奇制胜    D. 写出好文章

2.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A. 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 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 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 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1.B 2.B 【解析】运动与静止的区别和联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我们既要承认绝对运动,又要承认相对静止,坚持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本题以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这一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故事作为背景材料,考查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生活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只要我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复推敲”,运用好动静关系,是可以像贾岛一样,写出好文章的。 1.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抓住事物的特点,B项符合题意;ACD项均不是哲学道理;正确选项为B。 2.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人呈现出一幅月夜寺静的画面,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是意识主动创造性的表现,B项符合题意;任何想象都是有根据的,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A项说法错误;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并非对客观事物的照搬,也不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而是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A. 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 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

C. 必须亲身实践    D. 必须经过系统学习

 

查看答案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完成下面小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

A.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 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 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 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

A. 是对认识的发展    B. 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C. 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 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循环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八荣八耻”等新名词不断出现。随着这些新名词的高频率出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从老人到孩子,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以来,人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但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又严重地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形式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走的历程,不得不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似乎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但真正使她坚定信念的,是在长期的研究中建立起的对青蒿治疗疟疾的信心。研究之初,条件极其简陋,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身体因此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她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经过对几千种中药的筛选、排除,经历190次失败,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最终在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抵抗疟疾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青蒿素。

 结合材料,分析屠呦呦成功研制出青蒿素体现的辩证法知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