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礼之用,和为贵”,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中国智慧一举廓清。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材料二 “合则强,孤则弱。”2013年,中国以贯通古今的战略眼光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当下,“一带一路”又将沿线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互连接在一起。这条从历史深处里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并参与。2016年1月,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正式开业,57国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

(2)运用联系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我国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

(3)请以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写两句宣传口号,要求围绕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及其作用来表述。

 

(1)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类情怀,又秉承了中国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智慧。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引领中华儿女和国际社会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2)①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这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合则强,孤则弱”,世界各国打造命运共同体,人类才有机会一起迈向未来。②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和现代一带一路的建设,体现了事物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动议,是把握创造条件来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的生动体现。④要有全局观念,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寻求最优目标。“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作为新路径、新平台,必将在更高的水平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 (3)示例:①一带一路穿越古今引领辉煌未来,亚投行携手欧亚共谋盛世华章。 ②中国梦亚太梦世界梦同频共振,古丝路今联通明相融齐迎大同。 【解析】本题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点出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试题从《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中华文化、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等知识点,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知识,设问指向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的力量;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2)本题考查联系的知识,设问指向我国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回答合理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某某政策或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这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3)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宣传口号宣传正面积极的理念,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设计既要有听觉冲击力,更要有心灵震撼力,能让人易懂、易记、难忘,不能啰唆、含糊,应避免用长句、拗口之语。在整体上,设计要符合简洁、精练、健康的原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暑假期间,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先观看了八达岭长城纪录片,后准备开展“长城与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班会。老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为班会做准备工作。

第一小组在图书室查阅到如下信息:在联合国大厦内,悬挂着中国政府赠送的巨幅长城挂毯。他们了解到之所以将巨幅长城挂毯送给联合国,是因为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长城坚固雄伟、蜿蜒数千里,正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奋斗、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第二小组在网上查到如下信息:中国长城是世界著名建筑,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周围的景观正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影响了长城建筑的完整和完美。

假如你是该班的学生,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1)请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的理解。

(2)加强长城保护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你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查看答案

英雄之所以能携带着永不褪色的风采与情怀,在于他们身上有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从未间断的浩然正气——为了国家统一、人民幸福,不惜舍身成仁、捐躯赴义。这一浩然正气(  )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性是鞭策中华儿女风雨同舟的精神支柱

③蕴含着中华各族人民的价值追求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抗战期间,多少热血青年抛妻弃子,为家国决意赴死!今天,战争早己远去,但战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今天,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重读这些抗战家书,可以更好地(  )

缅怀抗战英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学习抗战英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坚守

展现传统家书文化,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弘扬以勤劳勇敢为基础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总装成功,这是广大参研单位和人员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结果.航空报国精神(    ) 

①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贯穿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③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