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社会各...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社会各界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大大增强,参与主体很多,总的势头很好。从重视传统节日,到传承家风家训;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到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迅速走红,掀起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实践。近年来,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已经引起诗界热议。

在国人对传统文化热情日渐高涨的情况下,因为社会多元化发展和网络传媒的良莠不齐,贬低、戏说、调侃传统文化的作品、段子时有出现,这些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文化的发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康地传承和发展。

(1)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2)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谈谈如何正确看待材料中我国目前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3)当下传统文化热潮涌动。假如你是某校高三(2)班学生,请为传统文化不仅热起来更要传下去提两条建议。

 

(1)①有利于保护格律诗词这一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中华文化的演进;②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③有利于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有利于促进我们与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⑤有利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 (2)①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重视、不回避目前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并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②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的总的势头很好。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意见》。(只用矛盾特殊性原理方法论也可)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各地区各部门通过认真贯彻国务院的《意见》,解决材料中反映出的问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康的传承和发展。 (3)示例:结合学校校情、学生学情自编教材,让中国诗词走进学校课堂;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学生表演剧等活动;创新融通多媒体资源,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等等。 【解析】本题以我国弘扬传统文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遗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特征、文化自觉与自信、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同一性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我国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考生可从格律诗词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格律诗词这一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中华文化的演进;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有利于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促进我们与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等角度进行说明。 (2)回答本题,考生可从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重视、不回避目前传统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的总的势头很好,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各地区各部门要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意见》;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认真贯彻国务院的《意见》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康的传承和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 (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从让中国诗词走进学校课堂;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学生表演剧等活动提出相关建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二十四节气”中遗的成功,让这项古老的中国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民俗学者指出“二十四节气”衍生出如‘咬春' 、‘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能够提醒人们尊重和亲近自然。中医提醒病人顺应节气进行调理生活和饮食,可以起到养生作用,如谷雨易护肝养脾。家长给孩子讲授“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和相关诗词成语,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文化工作者绘制了科普、诗情和画意相结合的绘本,并将其制成动画在电视、网络平台上传播。社区和学校开展立春“迎春”“打春”,“谷雨”植树的民俗文化活动。

不过有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作为农耕时间制度的“二十四节气”是无法保护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所需要的不是保护,而是“再创造”。让这项古老的农耕智慧在现代都市化和工业化的条件下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借以安顿现代人的“文化乡愁”;将“二十四节气”作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内容,却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活化传承“二十四节气”、发展中华文化。

(2)“二十四节气”文化所需要的不是保护,而是“再创造”。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就更好地活化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查看答案

内地很多地方政府提出要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遗产,对此,有学者表示,“开发”是个野蛮的词,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使用 “开发”一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用的是“活化”。 “开发”与“活化”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     )

①“开发”偏重于经济效益,“活化”重视文化的传承

②“开发”看到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活化”割裂了二者的联系

③“开发”是虚无的,“活化”是复古的

④“开发”可能破坏文化遗产,“活化”有助于在继承中发展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众多志士豪杰的慷慨遗言、 大量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无数黎民百姓的浩叹欢歌,很多以家书的形式流传后世、昭示今人。传统家书的文化价值在于:                                                         

①能真实地反映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貌       

②依然是珍视情感、滋润心田的文化镜鉴

③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魅力  

④能唤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守望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国内外出版译著《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 文化之美,似无止境。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                            

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通,趋向一致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并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苗族采花山等民族节庆文化,蒙古长调、侗族大歌、苗族舞蹈等民族音乐歌舞,无不流淌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涓涓细流,同时也是文化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文化扶贫需要保护、利用好民族历史文化,是因为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民族文化决定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方向

民族历史文化是民族地区脱贫的物质财富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