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政府应该

①将文化发展放在首位              ②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③督促企业发展文化事业            ④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D 【解析】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政府应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②④适合题意。经济决定文化,国家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①是错误的;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国家应发展文化事业,③错误;故本题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列属于文化环境的有

村落文化环境  ②乡镇文化环境

都市文化环境  ④经济建设环境

政治体制改革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②③    D. ③④⑤

 

查看答案

2016 年的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巨星菲尔普斯带着“罐印”现身赛场,让古老的拔罐疗法立即“蹿红”世界,也让中医文化再次引发世界民众的关注,成为网络讨论的热点话题,许多中国网友借此呼吁“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要不断传承和发扬”。材料表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20177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企业公司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指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是基于

①有利于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激发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的要求

④有利于夯实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实体经济是指人通过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振兴实体经济,对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至关重要。

材料一   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是以银行、股市、证券、博彩业等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但是近年来,大量资金流向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企业总税率为68%,而国际平均水平为40.6%;有关部门对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设置有形或无形的附加或限制性条款;众多实体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实体企业为取得贷款,往往要支付利息以外的额外成本……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让实体经济“实”起来,务实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

材料二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地方政府明确自身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责任,为其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更加重视优化产业组织,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提高大企业素质,制定受用面更广的市场准入标准,在要素配置方面创造条件,使中小微企业更好的参与市场公平竞争,从而扎实有效的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当前国家振兴实体经济的必要性,并向国家积极建言献策,如何才能让实体经济起来。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政府应如何扎实推进实体经济的振兴。

 

查看答案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的热播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神马”“辣么美”“揪狗粮”“吃瓜群众”……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网络新词开始充斥到社会生活中。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接地气”的用语,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地交流。网络新词,爆发人类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网络新词,实则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和不尊重。

(1)对网络新词的使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明其理由。

材料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面对沧桑巨变,传承者怎样才能把古人与今人、彼时与此时的距离尽可能地缩短,从而创造无障碍传递、有兴趣接受的适宜环境和氛围?《中国诗词大会》运用“生活化”的方式,将传承的手段与具体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充分赋予其时代内涵、生活气息,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李杜诗篇”具备适宜的“时代口感”,使人对中国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该电视节目的“火”,实际上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诗词的美好。

(2)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是如何找到生活化传承方式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