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一个由中、美、俄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给食盐施加20万大气压,生成了一些“不可...

一个由中、美、俄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给食盐施加20万大气压,生成了一些不可能的物质如氯化三钠和三氯化钠。按照传统化学教科书上的规则,这些物质本不该存在。科研人员制造出本不该存在的化学物质,表明人们能(       )

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而显示其实践的能动性

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实现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通过实践推动认识由错误到正确

依据主观意愿推动客观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A 【解析】科研人员制造出“本不该存在”的化学物质,表明人们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积极探索,科学实验,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实现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①②项符合题意;正确的认识与错误认识有着严格的界限,通过实践活动无法将错误认识变为正确认识,③项说法错误;客观决定主观,我们只能依据客观事物的固有联系,通过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客观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而不能依据主观意愿推动客观事物的变化与发展,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耶鲁大学毕业,却回国扎根农村,这就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获奖人物——-秦玥飞的选择。对他的颁奖词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这告诉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要 (     )

A.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C.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查看答案

同样是写梅,陆游的梅是寒士之梅,毛主席的梅是战士之梅。做寒士时,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品质;做战士时,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两者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品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得益彰

②“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彰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梅花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相应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

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A. ③④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2017421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发布信息,在今年23月该院对沙坪坝江家嘴墓群的发掘中,发现一宋代同穴异室合葬墓中,镶嵌着龙首面。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    )

一切观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

②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③意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④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意识的东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中国画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帛画,之前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宗教绘画为主,山水画、花鸟画萌芽;隋唐时期,山水画、花鸟画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人物画具有时代特征;五代两宋,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元、明、清,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突出发展。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华文化(  )

A. 隔代相传,越燃越旺

B. 色彩斑斓,独具特色

C. 一脉相承,独树一帜

D. 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查看答案

2016年9月4—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

    材料一  2016年峰会的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从4个重点领域推进明年峰会筹备工作。一是创新增长方式,重在推进改革创新,开辟和抓住新机遇,提升世界经济增长潜力。二是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三是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发挥其对增长的推动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四是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力求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

 材料二  中国在G20杭州峰会上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得到各方普遍赞扬。

中国方案

以平等为基础

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力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以开放为导向

广纳良言,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

以合作为动力

加强沟通和协调,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全球性挑战

以共享为目标

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G20杭州峰会的召开对世界及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中国方案”得到各方普遍赞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