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个民族保...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

材料一  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发展历程

重要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时期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目的成就。

 

 

材料二  2016年全国道德模范周美玲、秦开美、王林华、金汉、阿不力孜•买买提尼牙孜…… 他们善良、勇敢、无畏,奋不顾身,解人危难;赴汤蹈火,抢险救灾。这样的大义情怀,激 荡天地浩然之气,鼓舞人们直面艰险、砥砺前行。官东、高德荣、许光、高宝来、王忠心…… 他们用日复一日的付出诠释劳动价值,用锲而不舍的进取演绎精彩人生。这样的崇髙境界, 感召人们心系国家、热爱事业,用实干奉献担当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材料一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示。

(2)结合材料二,说明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怎样向道德模范学习。

 

(1)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 自信。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①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解析】本题材料一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2016年全国道德模范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本题要求考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材料一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示。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解析试题。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归纳为什么要这样做。故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及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的角度进行展开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说明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怎样向道德模范学习。本题需要考生从三个方面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要求青年学生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其次,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展开分析;第三,青少年需要在实践行动中自觉像模范学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具有独特纪念意义的年份里,我们祖国迎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抗战胜利大阅兵。“9.3阅兵”,是对抗战胜利的纪念,是对抗战英雄的缅怀,亦是对和平与发展的期许。

70多年,在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里,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佻身飞镞,他们足轻戎马的背后谱写的是一曲爱国为民的壮烈悲歌,凝聚的是一个民族身上闪闪发光的高贵精神。纪念抗战胜利,传递的就是抗战精神。抗战胜利作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彻底洗刷了中国屡遭外敌侵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历史的新起点。虽然抗战的战火硝烟已经散尽,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是未竟的事业,伟大抗战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举行抗战胜利纪念大会和阅兵式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2016年端午节前,中国内地微信朋友圈却传开一则消息: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这则消息是以“普及知识”名义开始的。 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所以某非遗传家说,不是所有节日都适宜互助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但也有不少专家指出,端午节和清明节确实有约定俗成的主题,但这些传统节日的设立还和民间注重时令节气相关,并在千年演变进程中衍生出许多娱乐性活动,被赋予了更多喜庆色彩。在纪念先人之余,终究还是要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祝快乐又有什么不可以?

(1)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探究材料中两种观点的合理性。

(3)某地组织以纪念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座谈会,请就挖掘清明节和端午节文化内涵拟出发言提纲。(两条,每条10—30个字。)

 

查看答案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勇者不惧、精卫填海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化的积淀、精神的传承,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

勤劳勇敢   团结统一    自强不息    爱好和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查看答案

近年来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走到青年当中,和青年一起交流沟通,谈论最多的就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高尚的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广大青年

A.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B.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C.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 创新、绿色、开放、共享

 

查看答案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创作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能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是因为(   )

A.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B. 文化能够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C.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D. 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