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有在三生石上刻下自己和爱人名字的桥段,有不少网友“入...

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有在三生石上刻下自己和爱人名字的桥段,有不少网友“入戏太深”,来到杭州三生石前刻字留念,认为在杭州三生石上刻上自己和爱人的名字就能成就好姻缘。这些网友的观点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D.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 【解析】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近日爆红,其中有在三生石上刻下自己和爱人名字的桥段,有不少网友“入戏太深”,来到杭州一块三生石前刻字留念,认为在杭州三生石上刻上自己和爱人的名字就能成就好姻缘。这些网友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属于主观唯心主义,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7年4月27日19时07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标志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 握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这一关键技术的国家。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胜利完成,也正式宣告中国航天迈进“空间站时代”。 这一成果再次证明

A. 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突破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B. 人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和利用规律

C.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查看答案

苏格拉底曾经和美诺一起讨论什么是“美德”。美诺分别讲了男人、女人、老人和青年人的美德各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这只是具体的美德,而不是哲学的回答。苏格拉底认为应该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这表明( )

①哲学是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

②哲学思维通过理性思考,从个性中归纳综合出事物共同的本质    

③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正确的概括和总结    

④哲学是人们对于具体领域的根本观点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童年》是台湾歌手罗大佑作词作曲的一首歌曲,欢快的节奏,贴切的歌词,给人希望,让人充满无限韵回味。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在下面《童年》的歌词中,能清晰地体现哲学这一界定的是

①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②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③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④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退化、全球变暖……一幅幅灰暗的图景摆在我们面前.人们不禁要问:未来还有希望吗?1980年,经济学教授西蒙和生态学教授埃尔里奇就此展开了一场“十年之赌”.他们精心挑选了五种不可再生金属资源,赌注是10年后他们的价格变化一一乐观派代表西蒙教授认为这些资源的价格会下降;悲观派代表埃尔里奇教授则认为这些资源的价格会上升。

十年之后,乐观派赢得了赌约,但这并不表明生态系统不存在问题,悲观论者借用一条标语“我们不是从父辈那儿继承地球;我们是从孩子们那儿借用它”告诉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地球的前途并不像乐观派宣称的那样“一切都在好转”。

“今天是明天的赌注”。严峻的资源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继承“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针对环境问题提出“绿色”发展理念;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保部也再次强调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打好补齐环保短板攻坚战。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请推测两位教授提出各自观点的经济学依据。

(2)运用“认识论”知识,谈谈应如何正确认识西蒙教授的胜利。

(3)某中学环保课题小组通过调查了解到“为赢得明天”,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在课题报告中拟定了“绿色发展,中国在行动”的小标题,请你围绕该小标题完成课题报告的这一片断。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综合运用《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知识,联系材料加以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250字以内。

 

查看答案

截止2016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论坛、博客表达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网络问政”渐渐成为中国民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新途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网络民意。

网络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网民随意暴露他人的隐私,进行人身攻击;有的网民歪曲夸大事实,言辞偏激,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网民参与“网络问政”的《政治生活》依据。

(2)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简要说明公民应怎样利用网络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