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慈善思想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慈善思想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挟……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凸显社会“正能量”的网络募捐、微慈善等民间公益慈善迅速发展。但必须看到,民间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也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有网友认为,网络募捐是爱心与真善的体现,不能因担心被骗而停止善行,要积极参与网络捐助。也有网友认为,一部分人利用网络募捐和各种花招骗人善款,我不会参与网络捐助和别的慈善活动。2016年3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1)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对冷漠对待慈善活动的思想加以批评。

(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热心于慈善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为使《慈善法》。家喻户晓、慈善美德深入人心,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1)①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抓住事物的主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没有分清慈善活动的主流和支流,没有分析具体慈善活动的真与伪,冷漠对待所有慈善活动,不利于培养个人美德和促进社会和谐。③大多数的慈善活动是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在法律护航下,人人热心慈善活动,才能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繁荣发展。 (2)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改变冷漠对待慈善活动的思想。②自己主动参与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从身边的点滴公益小事做起,做慈善活动的热心人。③采用适当的形式面向全社会宣传慈善文化,使群众懂得慈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参与慈善活动。 (3)示例:①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泛源入的宣传。②利用影视、小品、歌曲等多种文艺形式,让《慈善法》和慈善文化深入人心。③开展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传播《慈善法》和慈善文化。(只要答出2条且符合题目主题要求即可) 【解析】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通过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矛盾的主次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知识点,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本题考查对立统一的观点,设问指向对冷漠对待慈善活动的思想加以批评。解答时首先明确对立统一的观点包括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然后把握材料关键信息“鱼龙混杂的现象”“网络募捐是爱心与真善的体现,不能因担心被骗而停止善行”,调动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如何热心于慈善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属于措施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角度思考回答。 (3)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本题设问指向为使《慈善法》家喻户晓、慈善美德深入人心,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可以从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影视、小品、歌曲等多种文艺形式传播《慈善法》和慈善文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回顾过去一年,“新常态”无疑是描述当下中国的关键词之一。进入“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意味着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

注:发达国家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80%,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0%。

材料一:2002年-2013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及相关数据(元/人)

年份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可支配收入

消费支出

文化消费

纯收入

消费支出

文化消费

2002

7703

6030

407

2476

1834

47

2006

11759

8697

591

3587

2829

74

2013

22780

15903

1141

7382

5530

183

 

注:①2013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之比为196:111:119:100,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1%、6.5%、6.6%、和5.5%;②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文化消费占总消费额的30%以上。

材料二:新常态下,挑战增多,M省政府积极应对挑战,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M省配套打出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以改革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加快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经济发展为着力点,有效推进经济增长后劲和可持续性;以百姓诉求为关键点,牢牢把握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三条“底线”;以依法治省为落脚点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

(1)如图和材料一分别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有关消费的知识,谈淡应如何进一步释放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

(2)根据材料二,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相关知识,分析M省为适应新常态是如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

 

查看答案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将心灵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有人因此总结幸福人生必须懂得必要的放下。以下说法,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观点的是(    )

①放下压力:心态决定成或败                   ②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

③放下狭隘:心宽天地必然宽                   ④放下犹豫:行动才有收获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湖南省某中学为了适应高考改革的步伐,不惟分数论英雄,而是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设置道德之星、体育之星、科技创新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等奖项,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从而营造了人兴有才、个个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该校的评价实践表明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评价学生的前提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科学评价是学生成长进步的根据

矛盾特殊性原理是学校因材施教、培养人才的重要哲学依据

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学生的个性通过不同的评价来表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以脚尖快速旋转是芭蕾舞的经典动作。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长期旋转训练使芭蕾舞者特定的脑部位发生改变,抑制眩晕感的传递。未来有希望通过类似方法,刺激慢性眩晕症患者脑部,为慢性眩晕症提供新疗法。从哲学角度看,这一设想的可行性在于:

①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唯一特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④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