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

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强调,甚至在修改党章的时候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写入党的基本路线,作为目标之一写进去。显然,把“美丽”两个字加上,跟生态文明相一致。

结合材料,运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①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合理开展经济活动。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研究把握和利用规律,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③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解析】本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从尊重客观规律的角度说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展经济活动,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说明要研究把握和利用规律,探索生态治理规律,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最后,从二者相结合的角度说明既要反对面对自然无所作为,也反对夸大人的能动作用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丰富中小学生的寒假生活,2017年某市教育局给全市中小学生安排两项特殊的家庭作业。一是我们在行动社会实践活动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二是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作业,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安排两项特殊的家庭作业的哲学依据是(   )

①认识决定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前有“给力”后有“你有你的freestyle吗?”、“为……打call”等网络流行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主观认识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2015·福建文综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滴水穿石            根系沃土            敬德保民            犬吠非主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④→②    D. ①→④→②→③

 

查看答案

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就可以统一思想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

A. 能够打破规律的束缚,取得改造客观世界的成功

B. 就是要人们否定已有的认识,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C. 是我们科学认识事物、正确改造客观的基本要求

D. 决定人们认识的正确性,从而可以使人不犯错误

 

查看答案

“医生,不打针,行不行呀?”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病人的心声。研究人员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无针头注射器。它是一种喷射注射器,在没有针头的情况下,利用高速压力能够令药物穿透皮肤打进身体内,这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是喷射注射系统技术的重大改进,能让患者告别打针之痛。这一事例说明了(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 

④基于实践的认识发展是循环往复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