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初步走出了一...

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省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注重发挥国民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列入一至八年级和高等学校必修课程。充分利用该省丰厚的道德文化资源优势,在机关、农村、企业、学校、社区、家庭中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大型主题活动,推动优秀道德理念深入人心。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平台,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适应科技发展,紧跟时代步伐,迎合人们需求。

材料二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生长点。各级文化部门、各界文化人士探索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化人育人。

材料三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进一步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点任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再是单兵突进,而是受益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成果,与经济等其他领域改革紧密结合、相互作用。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解读上述做法的依据。

(2)试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体制改革。

 

(1)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文化传承中要发挥教育的作用。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举办“经典诵读”文化活动可以推动优秀道德理念深入人心;③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运用新兴媒体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2)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走向成功。④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了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了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3)①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把握主要矛盾,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②要坚持辩证否定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加快体制机制创新。③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同其它改革结合起来。 【解析】本题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解读上述做法的依据。依据类材料题通常考查考生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存在、发生、发展常见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此类试题从解答方式上看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问题引申类,材料只展示一定的问题情境,以此情景为依托,引导学生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另一类是隐含类,设问所指向的原因,就隐藏在材料的具体表述中。故本题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以及大众传媒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属于原因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第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首先,可以从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角度说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可以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角度,说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走向成功;最后,可以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了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本题第三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三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措施类”主观题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建议。材料信息一般是某地、某事存在一系列问题,设问要求回答应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请你提几条合理化建议等;或者材料展示某地、某人成功的做法,设问要求回答某某做法是如何取得成功的、给我们什么启示等。故本题着重可以从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坚持辩证否定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树立创新意识以及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等角度结合材料展开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月13日,雾霾在我国大范围弥漫,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2013年1月发布的《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有7个在中国。报告还指出,中国面临着室内空气质量方面的挑战,室内空气质量缺乏系统检测。

材料二  “库兹涅茨环境曲线”揭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呈倒U形,一个区域的环境污染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污染程度逐渐减缓。未来十年中国将处于经济增长伴随环境污染加剧的区间。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在经济增长中应怎样减轻环境污染。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述在减轻环境污染中政府应怎样履行职责。

 

查看答案

字当选为中国年度汉字指的是微博的见微知著、微信的造微入妙、微公益的积微成著。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解读称: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笑分子,是每一个被打捞上岸不再沉默的中国声音,是每一个能被看见,能被听见的人。从哲学角度看(       )

①“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

②“造微入妙,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③“不再沉默的中国声音,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表达权

④“积微成著,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要从小事做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更是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中国式过马路”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B. 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要遵守交通规则

C.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自觉树立规则意识

D.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查看答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下列与此诗句哲理相近的是 (   )

A.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 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

D.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查看答案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